2025年9月16日 星期二

中共侵略台灣,CSIS兵推結果如何?

 中共侵略台灣,CSIS兵推結果如何?

🍀黃春生牧師|傳送門: https://portaly.cc/chunsheng


美國華府智庫「戰略暨國際研究中心」(CSIS)為台海戰爭進行24場兵推,結果如何呢?這對台灣防衛有何提醒呢?


一、台灣贏了幾場?輸了幾場?

CSIS於2023年1月發表一份名為《下一場戰爭首役》(The First Battle of the Next War)的兵棋推演專案報告,模擬2026年中國對台灣發動兩棲登陸的潛在可能性及其後果,透過24次不同情境的兵棋推演,分析了盟軍(台灣、美國、日本)能否成功阻止中國進犯,最終結論是盟軍將取得「慘勝」,但需付出極高的代價。

CSIS報告總結是:22次的情境下台灣能維持自治,前提是美日介入、台灣不投降,雖然代價慘重,但能擊退中國的兩棲侵略,也讓中共政權付出慘烈代價。 

2次戰敗的兵推,是「台灣孤軍作戰」(Taiwan stands alone):在沒有美日直接協助下,解放軍在長達10週的苦戰後佔領台北,但解放軍也付出慘痛的代價。因此,中共及協力者積極操作疑美論,試圖孤立台灣,以利發起戰爭。

總之,只要不是「台灣孤軍作戰」,或不是極端不利的前提(如日本完全中立、或美方大幅延遲介入),解放軍多半無法成功登陸及占領台灣;且中共及台美日同樣要付出極高代價(艦艇、戰機與人員重大損失、經濟重創)。


二、台灣在哪些方面佔優,能讓中國付出高昂代價?

CSIS把「成功擊退登陸」的四個必要條件講得很清楚,這也是台灣的可用優勢或槓桿:

1. 陸軍在灘岸線與交通要點「守得住」

關鍵是充實兵源與合成軍種訓練、強化步砲工兵協同,讓已登陸部隊「卡在灘頭、補給不上來」。這正是台灣的地利(狹窄灘岸、河系與都會阻絕),加上守勢作戰的優勢。

2. 沒有「烏克蘭模式」可套用

台灣戰前就要把需要的武器彈藥補齊到位,海上封鎖時,很難補給彈藥至台灣,因此沒有「烏克蘭模式」可套用。而且延宕或半套介入只會提高傷亡與升高風險。

3. 要能使用日本基地

沒有日本作為盟軍基地,盟軍戰機難以有效出擊;日本是整個防衛台灣對抗中國入侵的「樞紐」。戰爭爆發時,台灣戰機、軍艦實施緊急出港,進行戰力保存,甚至能使用日本美軍基地進行整補。

4. 可在中國防空拒止圈外「快速、密集」打掉兩棲艦隊

台灣亟需能突破中共的防空系統,又具備遠距離精準打擊能力的遠程反艦巡弋飛彈(JASSM-ER/LRASM 等)與潛艦為主力,集中火力殲滅運補與登陸艦,讓已登陸共軍兵力失去後勤而崩解。同樣地,在解放軍飛彈庫存耗盡前,盟軍登陸馳援的風險也極大。

此外,還可以進一步使中共「放大代價」的做法如下,都出現在 CSIS 的演算與敘述裡。當中共意識到代價過高,就越不敢輕舉妄動:

  • 拒止後勤:優先擊沉兩棲艦與運補船團、破壞已被奪取的港口與機場(包含跑道/港池阻斷),讓對手上得來、吃不到。
  • 岸置反艦導彈/水雷網:岸置飛彈在戰初能大量擊沉艦艇,搭配水雷與機動發射車的隱蔽/分散,提高對手搜索與壓制成本。
  • 分散基地與硬體(含日本本土機場的民用擴充):分散部署可稀釋中共飛彈的打擊效能、消耗其飛彈、導彈庫存。根據美國空軍部長在美國參議院聽證會的報告,中共火箭軍擁有900多枚可射向台灣的短程彈道飛彈、400枚可攻打第一島鏈的陸基巡弋飛彈、1300枚可射向第二島鏈的中程彈道飛彈。
  • 潛艦伏擊、戰機外圍打擊:盟軍潛艦在海峽要道與集結區「獵殺」中共高價船艦、潛艦,盟軍戰機在外圈發射反艦飛彈,以數量壓垮中共跨越台海的登陸艦、護航與補給艦。
  • 資訊韌性與民防:對抗「投降訊息」與假訊息、維持社會秩序與後勤(能源/醫療/水食),削弱敵方「心理戰—瓦解意志」的企圖。台灣近期更新的《臺灣全民安全指引》就特別強調「任何有關國家戰敗或政府宣布投降的消息,都是假訊息!」揭示政府與全國人民抵抗中國侵略的決心。


三、備戰才能止戰,台灣應該把優勢變成勝勢

以 CSIS 的政策建議為骨幹,結合台灣處境可列出幾點務實清單:

  • 戰前到位:優先補齊遠程反艦彈藥、機動岸置發射車、反裝甲/反登陸武器、地面防空與無人機群;並強化彈藥產能與戰略儲備(「沒有烏克蘭模式」)。
  • 陸軍為軸的聯合兵種(Combined Arms):擴編後備、常備混成旅的步砲工兵協同,聚焦灘岸—城鎮—橋梁—河系遲滯與反擊,讓對手在時間—補給—戰損,全面崩潰。
  • 與盟軍聯合軍演:美日韓「自由之刃」、美日「利劍」等聯合演訓、基地分散、民用機場轉軍用的規劃與演練,削弱中共每發導彈的邊際效益。
  • 社會韌性:電力/通訊備援、關鍵基礎設施防護、醫療量能與社福網;加上抗假訊息教育,確保後方社會穩定、人民不恐慌,讓前線可專注作戰。


中國要打贏台灣,必須同時解決「登陸成功」與「後勤維繫」兩大難題;CSIS的兵推顯示,這是它最脆弱的環節。台灣要有絕對的心防與抵抗意志,再把「守灘、斷補、獵艦、分散」做紮實,再加上社會韌性與國際夥伴的協同,侵略者每往前一步,他的艦隊、飛機、軍隊、經濟與政權都會不斷付出慘痛代價。

台灣人民只要能提高抵抗意志,加強備災與防衛韌性教育,就是在守護上主所託付的土地與人民;多一分準備,少十分流血。


The First Battle of the Next War

https://csis-website-prod.s3.amazonaws.com/s3fs-public/publication/230109_Cancian_FirstBattle_NextWar.pdf




關於 Charlie Kirk

 關於 Charlie Kirk 

🍀黃春生牧師|傳送門: https://portaly.cc/chunsheng


查理.柯克(Charlie Kirk)2025年9月10日當地時間下午約12時10分,在猶他谷大學舉行的「美國回歸」巡迴集會上辯論擁槍權議題時,被約200碼(182.88公尺)外的刺客一槍打穿頸部,當場重傷並即時送院搶救,最終於下午2時40分因失血過多而傷重不治。

近一週以來,關於柯克討論度極高,正反兩面都有。柯克是誰?我想絕大多數的人都不清楚,我也是在這一週以來大量閱讀關於他的言論及介紹。由於柯克極強調他的基督徒身份,我想以一位基督教牧師的角度來看他的神學觀點與信仰的理解。


一、Charlie Kirk 背後的宗教與神學觀點

Charlie Kirk 是美國年輕保守派運動的代表人物,他創辦「美國轉折點」(Turning Point USA),強調「保守價值」與「美國例外論」(American exceptionalism)。

在宗教神學上,他傾向於白人福音派(Evangelicalism)中的基要主義與基督教民族主義(Christian Nationalism):

1. 基督教民族主義色彩

    • 基督教民族主義認為美國國家身份與基督教信仰密不可分的觀點,主張政府應積極維護基督教在公共領域的特權地位,並將美國視為一個由基督教信仰所定義的國家。
    • 柯克主張美國是「建立在基督教信仰基礎上的國家」,因此政府、教育、法律都應回到「聖經原則」。
    • 這與傳統的宗教自由不同,他更傾向將特定的基督教詮釋直接結合國家權力,甚至要抑制其他宗教。

2. 末世觀與文化戰爭神學

    • 柯克的神學底色偏向「文化戰爭」:認為世俗自由主義、LGBTQ+、進步派政策是在摧毀基督教文明。
    • 這種觀點與美國部分福音派流行的「屬靈爭戰」思維有重疊,把政治對手視為邪惡勢力,必須與之爭戰。

3. 缺乏社會福音的元素

    • 傳統上基督教也重視社會公義、貧窮人、難民、醫療與教育,但柯克很少觸及。
    • 他所代表的,是一種右派政治化的神學,強調「反墮胎、反同性婚姻、捍衛槍枝權利」,而忽略憐憫、扶持弱勢、環境保護等議題。


二、柯克被批判的點

大部分對柯克的批判是在於他某些的言行,羅列幾項:

1. 對移民的苛刻言論

柯克反對接納難民,甚至用「入侵」來形容移民,缺乏基督徒「接待寄居者」(申命記10:19)的精神。

2. 疫情期間的輕蔑態度

柯克曾在新冠疫情中散播錯誤訊息,批評口罩與疫苗政策,把公共衛生措施視為政府對人民的限制與控制。在這一點上,似乎忽略公共衛生防疫工作對老人與病人的重要性。

3. 政治暴力的模糊態度

在川普支持者衝擊國會(2021年1月6日)後,他雖未明言支持暴力,但他表示理解川普支持者為何會攻擊國會。

4. 基督教民族主義的排他性

對於不同的基督教光譜,以及不同種族、性別、文化等,視為邪惡勢力,必須與之爭戰。


三、保守基督教是否會成為未來主流?

有人預測刺殺事件發生後,基督教保守主義將成為未來社會的主流。這反映出一種可能的張力,我的觀察如下:

1. 短期效應:可能強化保守派凝聚力

在重大事件後,保守派常把自己塑造成「被逼迫的信仰群體」,因此更團結。美國白人福音派確實仍是共和黨的重要基礎。

2. 長期趨勢:不一定會成為主流

美國年輕一代基督徒越來越關注氣候變遷、種族正義、貧窮議題。研究顯示,許多年輕人離開教會,就是因為無法接受過度的基督教民族主義與缺發包容的排他性。

3. 左右派神學的差異

保守派:強調性倫理(反墮胎、反同性婚姻)、維護傳統家庭與國家權威。

自由派/進步派:強調社會正義、貧窮人權益、種族和解、環境保護、社會保險、健保等。

兩者都自認忠於基督,但視角不同。問題是:若失去憐憫與公義,信仰就會淪為意識形態工具。


四、有點熟悉卻無法理解

疑似兇手泰勒.羅賓遜(Tyler Robinson)於案發隔日週四(9月11日)晚間向警方自首後被捕。羅賓遜出身於摩門教的保守家庭,父母均是註冊的共和黨人。鄰居形容他是「好家庭、好孩子」,羅賓森性格安靜、熱愛音樂,曾參與學校樂隊,他算是資優生ACT考試幾乎滿分,更獲得「總統獎學金」。但任何的暴力都不應被合理化。但為何羅賓遜會槍殺柯克呢?這還需要檢察官深入調查。

或許我們對於他們的立場「有點熟悉卻無法理解」,其實這正是全球許多基督徒面臨的張力:

我們熟悉「基督教」的語言,但發現它被不同的政治力量詮釋。當某些保守派把「基督教」與「仇恨、排斥、權力爭奪」連結起來時,確實會令人困惑與失望。

「基督教民族主義化的保守派政治神學」,常流於極端,缺乏憐憫。但基督教的未來不等於這個方向。真正的盼望在於持守公義、憐憫、謙卑的信仰核心,不被政治左右。

基督信仰的核心不是政治工具,而是:耶穌基督的愛與十字架,召喚人促進上帝的國和上帝的義,在饒恕、和解、憐憫、盼望中,預嚐上帝國的滋味。上帝的國度是超越任何一個政黨,真正的主流應該是「惟願公平如大水滾滾,公義如江河滔滔。」(阿摩司書5:24)人人都應該謙卑待人,仰望創始成終的上帝,在聖靈的帶領下促進上帝國的新國度。

2025年9月16日,「國際保護臭氧層日」40週年紀念

 ⭕2025年9月16日,「國際保護臭氧層日」40週年紀念

每年的9月16日是國際臭氧層保護日(World Ozone Day, International Ozone Layer Protection Day)。隨著人類活動的加劇,地球表面的臭氧層出現了嚴重的空洞,1974年被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的教授弗蘭克·舍伍德·羅蘭和馬里奧·莫利納發現。1987年9月16日,全球46個國家的代表在加拿大蒙特婁簽署《關於消耗臭氧層物質的蒙特婁議定書》,標誌著各國將對保護南北臭氧層即將開始具體行動。

1995年9月16日,各國根據《保護臭氧層維也納公約》(the Vienna Convention for the Protection of the Ozone Layer),同意一起採取適當措施,保護人類和地球免受可能受到破壞的臭氧層的有害紫外線輻射的影響。並從當年起,訂每年9月16日為國際臭氧層保護日,旨在紀念「蒙特婁議定書」的簽署,並喚起公眾的環保意識。



2025年9月14日 星期日

GOTWA 應變計劃

 ⭕️GOTWA 應變計劃

🍀黃春生牧師|傳送門: https://portaly.cc/chunsheng

「GOTWA 應變計劃」是一種簡明扼要的戰術溝通與風險管理模式,最早源自美國陸軍,常用於軍事行動或災害應變,也被民防訓練廣泛採納。它的特色是:短、清楚、易記,能在壓力下快速交代任務與風險,確保團隊在突發情況中仍能協調一致。

GOTWA 的五個要點:
GOTWA 是五個英文字的縮寫,每個字母代表一個關鍵訊息:
G – Where I’m Going(我要去哪裡)
清楚告訴隊員前往的方向或目標地點,避免迷失。
→ 例如:「我要去村口查看狀況。」
O – Others I’m taking with me(我帶誰一起去)
說明誰會同行,以便留守的人知道人員分布。
→ 例如:「我會帶小明和阿芳一起。」
T – Time I’ll be gone(我會離開多久)
指明預計的時間,如果超過時間沒回來,隊伍就啟動下一個行動。
→ 例如:「對時,我們 30 分鐘內回來。」
W – What to do if I don’t return(若我沒回來要怎麼辦)
給予明確指示,避免隊員陷入混亂。
→ 例如:「若我們40分鐘後還沒回來,就向指揮官回報並準備增援。」
A – Actions to take if I’m hit / if we take contact(如果我遇到危險,你們要怎麼做)
設定行動方案,讓留守的人知道如何支援或撤退。
→ 例如:「若聽到槍聲,你們立即往北邊撤退到教會避難所。」

GOTWA 不只是軍事術語,它提醒我們:在危機中,領導者要清楚交代,也要顧念留下的人。這是一種「彼此守望」的實踐。
GOTWA也可以適用於家人、團隊夥伴,在平、戰時期皆可運用,彼此約定,在緊急狀況(地震、火災、颱風)時,家人事先演練「我要去哪裡、帶誰走、多久回來、若沒回來怎麼辦、遇險怎麼做」。在面對國家安全或社會危機時,GOTWA提醒我們:不僅要自己保護自己,更要思考如何保障身邊的人,特別是老人、病人、兒童。
當台灣面對災難或外來威脅時,家人、自訓團或民防團能用GOTWA的精神,建立清楚的「自救—互救—團隊救援」系統,確保彼此平安。
有人說:「GOTWA 這五個字母太難背了!」我通常會回應:「你可以把它想成 “Go Out To Win All” — 全力以赴贏得一切。」


施打破傷風疫苗的必要性

 施打破傷風疫苗的必要性


中共首腦習近平及其附屬不斷宣示武力侵略台灣,舉行大型閱兵恫嚇台灣,透過間諜滲透、買收代理人、假訊息等影響台灣選舉並進行認知作戰,又長期培養第五縱隊企圖在關鍵時刻破壞台灣民主。在戰爭風險日益升高的處境下,很多自訓團、民防團都在努力學習自救救人、保衛家園的能力。在此,建議大家可以去施打破傷風疫苗。


破傷風(由 Clostridium tetani 引起)是一種致命性極高的疾病,細菌孢子常存在於土壤、灰塵與鏽蝕金屬上。當人體皮膚或傷口暴露於這些環境時,若未曾接種疫苗或免疫力不足,就可能感染。


在戰爭情境中,空襲、砲火與建築物倒塌容易造成開放性傷口;再加上基礎建設受損、醫療能量有限,傷口清潔與消毒不易,破傷風的風險自然升高。


根據 世界衛生組織(WHO) 的資料,破傷風疫苗屬於「高效預防」的疫苗,能夠透過基礎免疫(通常是三劑)加上每10年一次的追加劑,提供長期保護。


《Harrison’s Principles of Internal Medicine》指出,破傷風的致死率在缺乏治療下可達90%,即使在最佳醫療條件下仍有顯著的死亡率。常接觸土壤、污物、動物者,或軍警等意外創傷高危險群,本來就需要定期施打破傷風追加劑。由於預防遠比治療有效,因此建議大家要去施打破傷風疫苗。想要追加破傷風疫苗,只要到醫院掛外科、感染科、家醫科門診,經醫師評估後就能夠進行施打。


台灣遭受中共武力侵略的威脅下,若發生戰爭,醫療系統可能超載,醫療資源將短缺。預先施打破傷風疫苗,可以減少戰時因創傷而感染破傷風的風險,降低醫療壓力。在戰爭風險增加的時代,預先施打破傷風疫苗是必要的。



備註:

如何得知我是否需要施打破傷風疫苗追加劑?
疾病管制署全國性預防接種資訊管理系統係於民國92年底完成建置,管理全國民眾之預防接種資料,因此民國92年以後出生個案之接種資料相對較完整。
個人可以透過「健保快易通」App查詢自己的疫苗施打紀錄,或是就醫時,請醫師透過健保卡連線就可以查詢是否需要施打追加劑。







1959年9月14日,蘇聯探測器抵達月球

 ⭕1959年9月14日,蘇聯探測器抵達月球

一枚蘇聯火箭在月球表面登陸,成為第一個從地球送抵月球表面的人造物體。這一事件讓蘇聯在「太空競賽」中暫時佔得先機,也促使美國更加努力發展自己的太空計畫。

1957年,蘇聯震驚了美國,成為全球第一個將人造衛星送入地球軌道的國家。這顆名為「史普尼克」(Sputnik)的衛星,讓許多美國人感到恐懼,他們擔心蘇聯即將研發出一整套能從太空發射的全新武器。美國官員尤其憂心,因為史普尼克的成功,直接挑戰了美國自詡的科技與科學優勢,並成為蘇聯的一次巨大宣傳勝利,讓其在吸引發展中國家時更具籌碼,可以承諾提供技術與援助。

美國的回應是加快自身的太空計畫,在史普尼克升空的幾個月後,也成功將第一顆美國人造衛星送入軌道。1959年9月14日,蘇聯更進一步,宣布一枚懸掛蘇聯國旗的火箭已經撞擊月球表面。在華府,美國僅向完成此壯舉的蘇聯科學家致上淡淡的賀電。然而同時,美國也警告蘇聯,把俄羅斯國旗送上月球並不等於對該天體擁有領土主權。當時的副總統理查‧尼克森語帶酸意地指出,蘇聯花了四次嘗試才擊中月球,並安慰美國人民:「我們仍然遙遙領先。」

然而,不論尼克森如何安慰,美國政府依然被蘇聯成功將火箭送上月球的成就所刺激,更加大力推動太空計畫,以求在太空競賽中取得優勢。1960年,總統候選人約翰‧甘迺迪更將此議題作為競選主軸之一。當他當選總統後,便增加了太空計畫的經費,並誓言美國將在十年之內把人類送上月球。最終在 1969年,美國太空人尼爾‧阿姆斯壯(Neil Armstrong)成為第一位踏上月球的人類。




2025年9月12日 星期五

1992年9月12日,Mae Jemison成為第一位進入太空的黑人女性

 ⭕1992年9月12日,Mae Jemison成為第一位進入太空的黑人女性

1992年9月12日,Mae Jemison博士是一名和平工作團醫生,她從小就夢想著太空旅行,果真成為第一位進入太空的非裔美國女性。發射時35歲的傑米森是STS-47任務中乘坐奮進號太空梭進行為期八天飛行的七名宇航員之一,該任務繞地球執行了127圈。

Jemison曾經說過:「你和其他人一樣有權利在這個世界上,從事任何你想要的職業。」 「你不必等待許可。」

在太空飛行期間,Jemison是科學任務專家,她對自己和機組人員的失重、骨質流失和暈車等因素進行了實驗。Jemison在飛行中帶來了幾個個人紀念品,包括阿爾法卡帕阿爾法聯誼會橫幅;非洲統一組織的旗幟;以及她長大的芝加哥公立學校系統的公告,以及杜薩布林非裔美國人歷史博物館。

Jemison於1987年進入美國太空總署的太空人培訓專案,是約2000名申請人中的15人之一,於1993年離開美國太空總署。 從那時起,她一直在達特茅斯大學任教,併成立了Jemison集團公司,這是一家先進技術研究公司。Jemison還成立了The Earth We Share,這是一個針對12至16歲兒童的國際太空營。1999年,Jemison創立了BioSentient Corp.,該公司利用醫療技術來改善健康和人類表現。 她經常公開演講,並推動婦女和少數民族參與STEM。



2025年9月11日 星期四

聽到「沙赫德」自殺式無人機聲音時該怎麼辦?!

 聽到「沙赫德」自殺式無人機聲音時該怎麼辦?!

HESA Shahed 136(或譯見證者136)是伊朗沙赫德航空工業公司研發的一型遊蕩炸彈(自殺式無人機),中國提供MD550發動機。這款自殺式無人機往往是採取集體飛行,一次發射5架,甚至一次發射10或20架。由於具備人工智慧和機器視覺等元件,無人機已「學會」自主識別目標,並對於光線與移動的變化進行攻擊。


烏克蘭人用生命經驗分享「一分鐘行動指引」,幫助更多人避開攻擊。聽到「沙赫德」自殺式無人機的聲音,你可以害怕,但你必須在恐懼癱瘓你之前,更快地行動。

 

1. 聲音傳來了?你沒有權利思考

不要分析,不要猜測。

如果聽到低沉的嗡鳴聲——立刻行動。

30秒後,它可能就在你屋頂上空。


2. 停止拍攝,這不是電影

沒有任何影片值得用你的葬禮來換。

收起手機。碎片不會預告,它只會致命。


3. 遠離窗戶——那像是迷你手榴彈

玻璃飛濺就像刀刃。

窗戶是最危險的地方。

盡量離得越遠越好,最好退到屋內深處。


4. 找到兩道牆

你與街道之間至少要有兩道實心牆。

有窗的廚房——不行。

沒有窗的浴室——可以。

走廊——最理想。


5. 趴在地上

不要說話,不要問問題。

趴下,用手遮住頭。

碎片是拋物線飛行的,你必須在它的軌跡以下。


6. 在街上?壓低身體,靠著混凝土

圍牆不可靠,灌木叢也不行。

最好趴在混凝土牆後,或任何低窪處。

如果什麼都沒有,就直接趴下。


7. 在車裡,要變得「隱形」

熄火,關掉車燈。

離開車子,找掩蔽處或地下通道,或者趴進低窪處。

若無,則趴在護欄、路緣、柏油地面旁,甚至車底下。

光線與移動,正是無人機的目標。


8. 捂住耳朵,張開嘴巴

這是為了抵抗衝擊波。

很重要,可以保住聽力與肺部。看似小事,但非常有效。


9. 別動,至少保持10分鐘的安靜

第一次爆炸後的寧靜,可能是陷阱。 

第二次打擊才是最陰險的。

忍住,繼續趴著。


10. 你已經知道該怎麼做

這表示,你離活下來已經更近一步。

把這些分享給還不知道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