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侵略台灣,CSIS兵推結果如何?
🍀黃春生牧師|傳送門: https://portaly.cc/chunsheng
美國華府智庫「戰略暨國際研究中心」(CSIS)為台海戰爭進行24場兵推,結果如何呢?這對台灣防衛有何提醒呢?
一、台灣贏了幾場?輸了幾場?
CSIS於2023年1月發表一份名為《下一場戰爭首役》(The First Battle of the Next War)的兵棋推演專案報告,模擬2026年中國對台灣發動兩棲登陸的潛在可能性及其後果,透過24次不同情境的兵棋推演,分析了盟軍(台灣、美國、日本)能否成功阻止中國進犯,最終結論是盟軍將取得「慘勝」,但需付出極高的代價。
CSIS報告總結是:22次的情境下台灣能維持自治,前提是美日介入、台灣不投降,雖然代價慘重,但能擊退中國的兩棲侵略,也讓中共政權付出慘烈代價。
2次戰敗的兵推,是「台灣孤軍作戰」(Taiwan stands alone):在沒有美日直接協助下,解放軍在長達10週的苦戰後佔領台北,但解放軍也付出慘痛的代價。因此,中共及協力者積極操作疑美論,試圖孤立台灣,以利發起戰爭。
總之,只要不是「台灣孤軍作戰」,或不是極端不利的前提(如日本完全中立、或美方大幅延遲介入),解放軍多半無法成功登陸及占領台灣;且中共及台美日同樣要付出極高代價(艦艇、戰機與人員重大損失、經濟重創)。
二、台灣在哪些方面佔優,能讓中國付出高昂代價?
CSIS把「成功擊退登陸」的四個必要條件講得很清楚,這也是台灣的可用優勢或槓桿:
1. 陸軍在灘岸線與交通要點「守得住」
關鍵是充實兵源與合成軍種訓練、強化步砲工兵協同,讓已登陸部隊「卡在灘頭、補給不上來」。這正是台灣的地利(狹窄灘岸、河系與都會阻絕),加上守勢作戰的優勢。
2. 沒有「烏克蘭模式」可套用
台灣戰前就要把需要的武器彈藥補齊到位,海上封鎖時,很難補給彈藥至台灣,因此沒有「烏克蘭模式」可套用。而且延宕或半套介入只會提高傷亡與升高風險。
3. 要能使用日本基地
沒有日本作為盟軍基地,盟軍戰機難以有效出擊;日本是整個防衛台灣對抗中國入侵的「樞紐」。戰爭爆發時,台灣戰機、軍艦實施緊急出港,進行戰力保存,甚至能使用日本美軍基地進行整補。
4. 可在中國防空拒止圈外「快速、密集」打掉兩棲艦隊
台灣亟需能突破中共的防空系統,又具備遠距離精準打擊能力的遠程反艦巡弋飛彈(JASSM-ER/LRASM 等)與潛艦為主力,集中火力殲滅運補與登陸艦,讓已登陸共軍兵力失去後勤而崩解。同樣地,在解放軍飛彈庫存耗盡前,盟軍登陸馳援的風險也極大。
此外,還可以進一步使中共「放大代價」的做法如下,都出現在 CSIS 的演算與敘述裡。當中共意識到代價過高,就越不敢輕舉妄動:
- 拒止後勤:優先擊沉兩棲艦與運補船團、破壞已被奪取的港口與機場(包含跑道/港池阻斷),讓對手上得來、吃不到。
- 岸置反艦導彈/水雷網:岸置飛彈在戰初能大量擊沉艦艇,搭配水雷與機動發射車的隱蔽/分散,提高對手搜索與壓制成本。
- 分散基地與硬體(含日本本土機場的民用擴充):分散部署可稀釋中共飛彈的打擊效能、消耗其飛彈、導彈庫存。根據美國空軍部長在美國參議院聽證會的報告,中共火箭軍擁有900多枚可射向台灣的短程彈道飛彈、400枚可攻打第一島鏈的陸基巡弋飛彈、1300枚可射向第二島鏈的中程彈道飛彈。
- 潛艦伏擊、戰機外圍打擊:盟軍潛艦在海峽要道與集結區「獵殺」中共高價船艦、潛艦,盟軍戰機在外圈發射反艦飛彈,以數量壓垮中共跨越台海的登陸艦、護航與補給艦。
- 資訊韌性與民防:對抗「投降訊息」與假訊息、維持社會秩序與後勤(能源/醫療/水食),削弱敵方「心理戰—瓦解意志」的企圖。台灣近期更新的《臺灣全民安全指引》就特別強調「任何有關國家戰敗或政府宣布投降的消息,都是假訊息!」揭示政府與全國人民抵抗中國侵略的決心。
三、備戰才能止戰,台灣應該把優勢變成勝勢
以 CSIS 的政策建議為骨幹,結合台灣處境可列出幾點務實清單:
- 戰前到位:優先補齊遠程反艦彈藥、機動岸置發射車、反裝甲/反登陸武器、地面防空與無人機群;並強化彈藥產能與戰略儲備(「沒有烏克蘭模式」)。
- 陸軍為軸的聯合兵種(Combined Arms):擴編後備、常備混成旅的步砲工兵協同,聚焦灘岸—城鎮—橋梁—河系遲滯與反擊,讓對手在時間—補給—戰損,全面崩潰。
- 與盟軍聯合軍演:美日韓「自由之刃」、美日「利劍」等聯合演訓、基地分散、民用機場轉軍用的規劃與演練,削弱中共每發導彈的邊際效益。
- 社會韌性:電力/通訊備援、關鍵基礎設施防護、醫療量能與社福網;加上抗假訊息教育,確保後方社會穩定、人民不恐慌,讓前線可專注作戰。
中國要打贏台灣,必須同時解決「登陸成功」與「後勤維繫」兩大難題;CSIS的兵推顯示,這是它最脆弱的環節。台灣要有絕對的心防與抵抗意志,再把「守灘、斷補、獵艦、分散」做紮實,再加上社會韌性與國際夥伴的協同,侵略者每往前一步,他的艦隊、飛機、軍隊、經濟與政權都會不斷付出慘痛代價。
台灣人民只要能提高抵抗意志,加強備災與防衛韌性教育,就是在守護上主所託付的土地與人民;多一分準備,少十分流血。
The First Battle of the Next W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