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11日 星期六

國際女孩日(International Day of the Girl Child)

 ⭕國際女孩日(International Day of the Girl Child)

10月11日,國際女孩日、臺灣女孩日

2011年12月19日,聯合國大會通過66/170號決議,宣布每年的10月11日為國際女孩日(國際女童日,International Day of the Girl Child)。

2014年時全世界仍有超過6200萬名女孩沒有接受教育。若考慮全世界5到14歲的女孩和男孩,女孩花在的家務上的時間比同年齡的男孩多,所有女孩花在家務上的總時間比男孩多了1.6億個小時。全球約有四分之一的女性是在18歲之前結婚。2016年10月11日,身為聯合國女性親善大使的艾瑪·沃森(Emma Charlotte Duerre Watson)呼籲世界各國、各個家庭終止童婚,因為全世界有許多女孩因此受到侵害,而犯罪嫌疑人不會受到任何懲罰。

國際女孩日不止關注女孩面臨的議題,也關注這些議題解決後可能帶來的影響。例如,女孩的教育可以減少女童童婚及疾病的比例,也讓女性未來可以擁有收入較高的工作,強化其謀生能力。台灣2013年起也將每年10月11日訂為「臺灣女孩日」,並積極推動「提升女孩權益行動方案」。

⭕聯合國2025年「國際女孩日」的主題是:「我是女孩,我引領改變:處於危機前線的女孩們」‘The girl I am, the change I lead: Girls on the frontlines of crisis’.

在全世界,女孩們正勇敢地站出來,面對當今最嚴峻的挑戰。她們在社區中組織起來,為氣候正義而奮鬥,要求終止暴力,並重新想像自己的未來。

女孩們渴望被看見——不僅因為她們所面臨的困境,更因為她們是誰、以及她們所帶來的創新解方。然而,太多時候,她們的聲音被忽略,她們的行動被漠視,她們的需求與權利被擠到邊緣。

在《北京宣言》—這份為全球性別平等制定藍圖的歷史性文件—通過三十週年之際,「國際女孩日」再一次成為我們共同的呼籲:要真實地看見女孩、聆聽她們的聲音,並認可她們無限的潛能。因為女孩們並沒有等待一個更美好的世界—她們正在親手建造更美好世界。



2025年10月8日 星期三

虛構的「台灣光復節」──從歷史迷霧走向國家正名

虛構的「台灣光復節」──從歷史迷霧走向國家正名

https://gleeful-dog-3qfdf3f.gamma.site

🍀黃春生牧師|傳送門: https://portaly.cc/chunsheng


一、佔領者敘事的「光復」神話


1945年10月25日,台北公會堂舉行日本投降儀式,中國國民黨政府的陳儀代表盟軍在台受降。多年以來,這一天被國民黨政權定義為「台灣光復日」,被教科書和官方宣傳塑造成「台灣重回祖國懷抱」的歷史時刻。然而,國際法的基本常識告訴我們:軍事受降並不等於主權移轉。況且日本是向盟軍投降。

歷史文件如《開羅宣言》與《波茨坦公告》,其性質僅屬政治聲明,並非具有法律拘束力的條約。1945年簽署的《降伏文書》更只是停戰協定,未提及台灣歸屬。甚至在1949年1月12日,蔣介石於南京發給陳誠的手令,提及「台灣法律地位與主權在對日和會未成以前,不過為我國一託管地之性質」。

關於台灣主權歸屬,真正具法律效力的是1951年的《舊金山和約》:日本在此放棄台灣,但並未指明交給任何國家,留下了「台灣地位未定」的現實。

國共兩黨卻共同運用「光復」話術,把這段曖昧的法律空白,包裝成「中國早已恢復對台灣主權」。這套敘事成了「一個中國原則」的精神支柱,也影響了台灣八十年來的教育與國家認同。


二、正名與建國的歷史契機


在2025年9月29日舉行的「台灣正名制憲國際線上研討會」上,日本學者永山英樹以「虛構的『台灣光復』80週年-展開台灣獨立建國運動的良機」為題,指出破解這場歷史謊言,是推動台灣正常化的重要轉折點。這樣的努力包含兩大任務:

1.國內層面──重建認同與教育:

去除教科書中「台灣光復」的錯誤敘事,讓人民理解台灣並未在 1945 年成為中國的一部分,深化「台灣不等於中華民國」的公共意識。

2.國際層面──揭露中國虛假史觀:

在外交場合、國際媒體與學術論壇上,持續揭露中國操弄的「光復」神話,並主張台灣地位仍需由台灣人民自決,既台灣主權屬於台灣人民。


近年台美互動逐漸顯現契機。美國在《台灣關係法》框架下不斷重申「台灣最終政治地位未定」,AIT 與國務院的聲明更直接否定「台灣屬於中國」。甚至,美國移民局在官方網站表示,在文件上對「台灣」國籍標註的正式做法:台灣出生的人只要有證明文件,國籍可直接寫 Taiwan。官方文件不會寫「台灣,中國」或「台灣,中華民國」等複合標示。中國(PRC)出生的人才會用「PRC」。這反映美國移民與國籍政策將「台灣」視為獨立國家。

而台灣政府也開始鬆動「光復節」的官方說法,外交部長林佳龍公開引用《舊金山和約》是具劃時代意義的一步。根據《舊金山和約》第23條“... America is the principal occupying power.”美國是台灣第一監護人,有權責監護台灣人民在戰後行使自決權。


三、國際法視角的釐清


《開羅宣言》與《波茨坦公告》僅是戰時政治宣言,未經簽署或國會批准,不具法律拘束力。

《降伏文書》是盟軍與日本的軍事停戰協定,內容未處理領土主權移交。

《舊金山和約》是戰後正式條約,日本放棄台灣,但沒有指定繼承國。這個法律空隙在今日被視為「台灣地位未定論」的根據。

此外,代表受降非主權移轉之依據,而後來的軍事佔領或接管更違反戰爭法。甚至,國民黨政權在1946年1月12日頒布行政命令強行竄改台灣人的國籍,此乃違反日內瓦公約。因此,所謂「台灣光復」缺乏任何國際法依據。若台灣人民與國際社會更明確地否定「光復節」,將重創中國宣傳的「一中」敘事。


四、未來的策略與實踐


1.廢止「光復節」:

停止以「光復」作為國定假日,改以中性且歷史事實的表述取代,甚至可考慮以10月25日為「終戰紀念日」,凸顯台灣人民面對殖民轉換與未定地位的歷史處境。

2.教育改革:

將國際法與台灣地位問題納入中學與大學課程,培養具批判思維的下一代。清除「台灣屬於中國」的殖民式教育遺緒。

3.國際倡議:

積極尋求美國、日本及其他民主國家支持,推動國際文件或公開聲明,將虛構的「台灣光復」除魅化,削弱中國在聯合國系統推行的「一中」敘事。


五、前瞻與呼籲


歷史不該成為政治操弄的工具,而應是通往公義與自由的指南。戳破「台灣光復」的神話,不是要否認歷史事件本身,而是要誠實地面對國家定位的未竟之業。台灣人民有權決定自己的未來,國際社會也有責任承認歷史真相。

在全球民主面臨威脅的今日,台灣的自決與行動,不只是自我保存,更是向世界展示自由與人權如何在風雨中堅立。當我們勇敢拆除歷史的假面,也就更接近成為一個名副其實、獨立自主的國家。




1960年10月8日,《自由中國》雜誌遭禁、雷震被拘禁

 ⭕1960年10月8日,《自由中國》雜誌遭禁、雷震被拘禁

1949年11月20日創刊於臺北的《自由中國》,創刊之初,由胡適、雷震、王世杰、杭立武等人所創辦,受到中華民國政府當局的支持,初期由胡適擔任發行人,1953年以後改由雷震擔任,開始著重宣揚自由民主法治的異議聲音,對臺灣的民主化運動具有啟發的意義。

1960年9月1日《自由中國》發行第23卷第5期最後一期後,9月4日發行人雷震、編輯傅正等人被以「知匪不報、為匪宣傳」罪名逮捕,10月8日,雷震因《自由中國》案遭中華民國政權羅織罪名以「叛亂煽動罪」拘禁並褫奪公權,並將雜誌查封與停刊。



2025年10月6日 星期一

2025 中秋祈禱文

🌕 中秋祈禱文
慈愛的上主,
當滿月高懸,夜空柔光灑落,我們舉心向祢,感謝祢賜下家人、朋友、同奔上帝國的夥伴,使我們在這片土地上彼此相伴、不孤單。當我們仰望教堂上的月圓,似乎體會到縱然世界仍有破碎與陰影,祢的恩典卻如光輝,照亮黑暗,醫治受傷的靈魂。
懇求上主賜下平安,眷顧花蓮馬太鞍、太巴塱、光復鄉的災後重建與中繼安置的進行;懇求上主臨到所有懷著鄉愁的人,使在外漂泊者得以歸家;保護為自由、民主、人權努力的人,使他們在困難中仍有勇氣;安慰受戰火、災難、病痛所困的人,使他們不失盼望。願我們在這團圓的時刻,也記念仍被排斥、貧窮、孤單的人,讓愛能夠跨越藩籬,帶來和解與支持。
上主啊,讓我們像今晚的明月,成為世界黑夜中的一點光,去照亮脆弱處境者的道路;如同團圓的餐桌,讓我們的生命成為分享與祝福的所在。也願我們的土地在祢的憐憫中更堅定,不容邪惡獨裁中共的染指,促進台灣人民在公義與慈愛裡彼此扶持,活出「行公義、好憐憫」的信仰與公民責任。
在基督裡,我們謙卑祈禱,阿們。



2025年10月5日 星期日

2000年10月5日,塞爾維亞「推土機革命」,獨裁者米洛塞維奇宣佈辭職

 ⭕2000年10月5日,塞爾維亞「推土機革命」,獨裁者米洛塞維奇宣佈辭職

斯洛波丹·米洛塞維奇(Slobodan Milošević)1987年成為南斯拉夫聯邦共和國塞爾維亞共產主義者聯盟總書記,米洛塞維奇上台後推行「大塞爾維亞主義」,對科索沃的阿爾巴尼亞族人進行種族滅絕,2000年暗殺政敵斯坦鮑利奇,2005年秘密警察坦承此事。

人民挺身抗議米洛塞維奇,2000年9月29日,工人在Kolubara礦區罷工。抗議活動在2000年10月5日達到高潮。來自塞爾維亞各地的數十萬抗議者抵達貝爾格勒抗議,高呼「他(米洛塞維奇)完蛋了!他完蛋了!」「米洛塞維奇,滾出塞爾維亞」與以往的抗議活動不同,此次抗議沒有受到大批警察鎮壓。抗議活動被稱為「推土機革命」又稱為「黑色革命」,因為當天有一位重型設備操作員開著一輛裝載機衝撞塞爾維亞廣播電視台所在的大樓。 

塞爾維亞長期執政的獨裁者米洛塞維奇宣布下台,並潛逃。象徵著米洛舍維奇政權的結束以及塞爾維亞進入民主改革的時代。

米洛塞維奇於2001年遭逮捕,2006年在海牙前南斯拉夫問題國際刑事法庭被以戰爭罪、危害人類罪和種族滅絕罪等罪名進行審判時死亡。



2025年10月3日 星期五

祝福主揚,持守呼召

祝福主揚,持守呼召

今日參加主揚的畢業講道,聽見的不僅是對聖經的詮釋,更是對土地的深情與對人民的愛。透過對耶利米先知的描繪,我們看見上主如何呼喚祂的僕人:即使在廢墟、流亡與國破家亡之中,仍然不放棄盼望;而當主揚提及鄒族先知高一生的故事,更讓我們感受到信仰在台灣山林間如何與血肉交織,呼應著那份為公義與自由而站立的勇氣。

今天,主揚用講道證明:神學若脫離土地就會失去血脈,信仰若不擁抱人民就會失去靈魂。妳讓我們重新學會用信仰的眼睛去看這塊島嶼的傷痕,也去看她美麗的未來;用耶利米的淚、用高一生的歌,提醒我們,跟隨基督就是要參與上主正在更新的國度——一個公義、和平、憐憫共舞的國度。

願主揚在往後的牧會與服事旅程中,繼續成為土地的朋友、人民的夥伴,勇敢守護上主的公義,也溫柔牧養祂所愛的群體。願上主的靈加倍引領,帶領教會走進更深的盼望與更新。
祝福主揚,持守呼召,讓世界因妳的服事而更像上主的家園。




1971年10月3日,中華民國對中國代表權,在聯合國受到挑戰

 

⭕1971年10月3日,中華民國對中國代表權,在聯合國受到挑戰
1971年10月3日,聯合國大會正式展開辯論,討論是否將「中國在聯合國的代表權」從中華民國轉移至中華人民共和國。蔣介石政權在當時仍主張自己是「代表全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但這種論述與現實逐漸脫節,也使中華民國在國際外交上陷入孤立。
最終,1971年10月25日聯大通過第2758號決議,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為「中國在聯合國的唯一合法代表」,同時驅逐「蔣介石的代表」。自此,中華民國失去聯合國席位,國際法與政治實務上已不再承認中華民國作為「中國」的合法代表。
然而,2758號決議的核心內容僅是「確認中華人民共和國為中國代表」,並未對台灣的國際法地位做出任何實質裁定。決議中既沒有提到「台灣」這個地名,更沒有宣告「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也未授權中華人民共和國代表台灣。國際法的基本原則——特別是領土變更需透過雙方簽訂的和平條約或明確法律程序——在此從未被改變。
過去,中國(中華人民共和國)刻意混淆此點,將「2758號決議」與其「一中原則」綁在一起,聲稱聯合國已認定台灣屬於中國。這是一種政治宣傳而非法律事實。決議的原文僅處理「中國代表權」問題,不涉及台灣的國家地位,也不限制台灣參與聯合國體系。
2024年以來,國際社會逐步對中國多年來的敘事展開反制。美國務院明確指出,2758號決議不等於聯合國承認「台灣屬於中國」,更不影響台灣參與聯合國及其附屬國際組織的權利。美國亦公開強調,台灣從未受中華人民共和國統治,兩者並無從屬關係。
同時,國際「對中政策跨國議會聯盟」(Inter-Parliamentary Alliance on China, IPAC)、荷蘭及澳洲國會的相關決議也揭露中國的歷史操作與文件竄改——例如將「台灣」強行更名為「中國台灣」——這是對國際法原則與聯合國文件的曲解。這些國際行動不僅是外交語言的修正,更標誌著西方世界由過去的「戰略模糊」逐漸轉向「戰略清晰」。
今天,國際社會重新檢視2758號決議,意味著台灣有更大空間爭取國際參與,包括公共衛生(如WHO)、民航(ICAO)、氣候行動(UNFCCC)等領域。這不僅是台灣人民的權益,也關乎全球共同利益。
台灣的民主經驗、抗威權歷程與人權倡議可成為世界的祝福;這也是教會的使命—促進和平、伸張公義,並在國際場域上成為弱勢的代言人。


2025年10月1日 星期三

10月1日,國際咖啡日(International Coffee Day)

 ⭕10月1日,國際咖啡日(International Coffee Day)

早在三百年前的啟蒙運動時期,咖啡館開始成了革新的中心。

國際咖啡組織(ICO)在1963年成立於倫敦,而咖啡節、咖啡日也在各國被慶祝,全世界第一個出現咖啡慶祝節日是在1983年10月1日,由日本咖啡協會發起。台灣2009年10月1日首次在雲林舉行台灣咖啡節。

2015年10月1日國際咖啡組織在米蘭召開大會,為了慶祝上億人的咖啡同好,而商定10月1日為國際咖啡日(International Coffee Day),這一天也被用來推廣公平貿易咖啡,並提高對咖啡種植者困境的認識。

⭕推薦:守成咖啡 

咖啡生豆40年的老牌進口商守成咖啡和產地生產者攜手合作共創雙贏,確保咖啡農民獲得公平的利潤以支持農園發展和家庭教育。

歡迎支持:衣索比亞 獨立小農計畫

https://harucafe.com.tw/finca/ethiopia-single-producer-proje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