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16日 星期六

1977年8月16日,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發表〈人權宣言〉

1977年8月16日,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發表〈人權宣言〉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在1977年8月16日發表〈人權宣言〉時,強調「台灣的將來應由台灣一千七百萬住民決定,為達成台灣人民獨立及自由的願望,在國際情勢危急的時候,政府要面對現實,採取有效措施,使台灣成為一個新而獨立的國家。」

〈人權宣言〉在戒嚴時期發出台灣人民追求民主、自由、自決的心聲,有真特別的時代意義。

在戒嚴威權統治時期,人民不敢講真話。在外交潰敗的1970年代,中國國民黨政權完全沒有為台灣人民的長久利益設想,頑固拒絕「一中一台」或「二個中國」的建議;等到1971年10月25日聯合國大會通過2758號決議,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取代中華民國,成為中國在聯合國唯一的合法代表,蔣介石政權的代表被趕出聯合國之後,「中華民國」在國際上失去合法與正當的地位,台灣受拖累變成國際孤兒。

當時,面對台灣的外交空間愈來愈小,外交處境愈來愈危險,隨時有被中國併吞的危機,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勇敢公開提出台灣要成為一個新而獨立國家的主張。這是台灣國內第一個以團體的名義,說出台灣人心內想要講的話,不但得到海外台灣人的肯定,也得到國際上宗教及其他團體的支持,打開民主運動在全台灣各地大大發展的空間。海內外的台灣人受到〈人權宣言〉自決精神的感召,積極投入民主運動,最後不但將過去的戒嚴威權統治轉型為民主政治,台灣也從一個持續被非法實施戒嚴的軍事佔領領土,演進為一個主權獨立的國家。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基於公義及疼台灣的心,勇敢挺身,強調「使台灣成為一個新而獨立的國家」的主張,一方面表達台灣人民真正的心聲,另一方面也確立台灣國家發展的大目標。這是〈人權宣言〉對台灣的國家社會重大的貢獻。



2025年8月14日 星期四

善用普發一萬元,打造公民的防衛韌性

 善用普發一萬元,打造公民的防衛韌性

🍀黃春生牧師|傳送門: https://portaly.cc/chunsheng


台灣政府原本計畫投入國防防衛的經費,被親中立法委員操作,改為向全民普發一萬元。這筆錢,本該用來強化防衛能力,卻被轉為大罷免、政治收買與短期政治利益的籌碼。


有人建議我出來倡議「拒領普發一萬元」,也有人建議我帶頭呼籲「國防捐」的倡議。這些聲音都傳達有良知的公民,不願意被動接受這一萬元。然而,這並不代表人民就只能被動接受——相反地,我認為公民可以將這筆資源重新導向,成為強化民主防衛韌性的起點。


一、公民防衛韌性是什麼?

全民防衛(Civilian-Based Defense, CBD) 是美國政治學者吉恩.夏普(Gene Sharp, 1928–2018)所提出的。夏普被譽為「非暴力抗爭之父」、「顏色革命教父」,他曾多次獲提名諾貝爾和平獎,他的理論奠基於非暴力行動的政治與戰略思考,並將其發展為能夠替代傳統軍事防衛的戰略模式——全民防衛。


對台灣而言,全民防衛並非單指軍事動員,更是全民的生活能力與心理素質。它包含:

1.自我防護能力:在天災、人為災害或戰爭中保護自己與家人的準備。 

2.社會韌性:確保關鍵服務、民生供應、資訊流通在危機中不被癱瘓。

3.民主免疫力:抵擋假訊息、政治收買與滲透滅火。

4.社群互助網絡:透過社區、教會、在地團體、志工隊或自訓團建立彼此支援、共享資源的能力。


二、善用這一萬元的三個方向

雖然親中者的出發點是邪惡,但我們要選擇以善勝惡。讓原本屬於人民的一萬元,成為強化全社會防衛韌性的助力。我們可以如何做呢?


1. 準備「防災避難包」

醫療與清潔:醫療包、常備藥、消毒用品。

緊急糧食:瓶裝水、耐儲食物、戰備口糧。

保暖與防護:輕便外套、毛毯、雨衣。

通訊與照明:手電筒、備用電池、行動電源。

重要文件備份:身份證影本、少量現金、緊急聯絡方式。甚至可以先將重要文件拍照存入隨身碟。

避難包以三天量來規劃,成本約3,000–5,000元,就能確保家人在突發狀況下的72小時存活能力。如何預備避難包,這部分有很多專家都有著墨,大家可以去爬梳。


2. 接受防衛韌性培訓

民防與急救課程:急救包紮、心肺復甦術(CPR)、簡易滅火技巧。

防空與避難演練:熟悉社區避難地點與路線。

資訊安全教育:辨識假訊息、保護個人資料、建立安全通訊方式。

參與一次完整訓練課程約需2,000–4,000元,在天災平凡的台灣,這些培訓平時就可以成為自救救人的技能。壯闊台灣、台灣黑熊學院、防災士培訓都是很好的選擇。


3. 加入「公民自訓團」

與志同道合者組成社區防衛小組,平時交流、演練、共享資源。

與教會、學校、社區、在地團體合作,形成跨世代、跨領域的支持網絡。

參與公民論壇、公共論壇,強化民主監督與社會溝通能力。

這不只是一筆支出,也是一種守望相助的善鄰舉動,更是對社會的長期投資。


三、從「被動發錢」到「主動防衛」

普發一萬元雖然源自政治操作,但我們可以用它反轉局勢:

讓金錢變成安全——避難包與家庭準備。

讓技能變成防線——急救、防災、資訊安全。

讓社群變成堡壘——自訓團與互助網絡。

這樣,我們就能讓原本被削弱的國防資源,重新轉化為全民的民主盾牌。


四、結語:韌性是最好的防禦

國防不只是軍隊的事,更是每一位公民的責任。這一萬元,可以是政治收買的籌碼,也可以成為民主免疫力的養分。選擇在我們手中。

讓這筆錢成為上帝國度的工具——行公義、好憐憫,並且在危難中守護彼此。



普發一萬元,都拿來提升個人與社會的防衛韌性剛好。
「你們本來想害我,但是上帝卻化惡為善。」(創世記50章20節)

昭和20年(1945)8月14日《終戰詔書》

昭和20年(1945)8月14日《終戰詔書》

《終戰詔書》在1945年8月14日由昭和天皇親自宣讀並錄音,隔日由日本放送協會第一放送(今NHK廣播第1頻率)對外廣播。這是日本天皇的聲音首次向公眾播出。此詔書的廣播又稱爲「玉音放送」(玉音放送〔玉音󠄁放送󠄁〕/ぎょくおんほうそう gyokuon hōsō),在日本,天皇的聲音敬稱為「玉音」,「放送」則指廣播,因而得名。
引自WIKIPEDIA

1945年8月14日由大東亞省顧問安岡正篤刪修完成後由昭和天皇裁示認可。《終戰詔書》文末由昭和天皇簽署本名「裕仁」及加蓋御璽,鈴木貫太郎內閣16大臣共同副署。

1945年8月14日15時,NHK派遣錄音班八人前往宮城(今皇居),在宮內廳的廳舍錄音。1945年8月14日23時25分左右,昭和天皇身著軍服來到他的政務室,在宮內省大臣和侍從官員注視下,開始為詔書錄音。《終戰詔書》經過瑞士、瑞典駐日大使館,送到各同盟國。

🍀黃春生牧師|傳送門: https://portaly.cc/chunsheng




2025年8月13日 星期三

8月13日,「國際左撇子日」 (International Lefthanders Day)

8月13日,「國際左撇子日」 (International Lefthanders Day)

🍀黃春生牧師|傳送門: https://portaly.cc/chunsheng


1975年8月13日,美國堪薩斯州Topeka市的一群左撇子成立了左撇子國際 (Left Hander International) 的組織,目在於提醒人們注意到左撇子在以右手為主的世界中,遭遇的種種不便,希望能促進在教育、日常生活、工具的設計上重視慣用左手者的權益,並發起對左撇子的相關研究。

隔年1976年起,該組織將每年的8月13日定為「國際左撇子日」。英國的左撇子聯盟 (Left Hander Club) 在1992年也開始慶祝左撇子日在全國多個城市都有盛大的慶祝活動,包括遊行、表演、完全左撇子空間、左撇子藝術創作等,使這個節日受到更多人的重視。



1981年8月13日,雷根簽署《經濟復甦減稅法案》(ERTA)

 ⭕1981年8月13日,雷根簽署《經濟復甦減稅法案》(ERTA)

🍀黃春生牧師|傳送門: https://portaly.cc/chunsheng

1981年8月13日,羅納德・雷根(Ronald Reagan)在加州的牧場宅邸「拉恩喬・德爾・謝羅」(Rancho del Cielo)簽署了《經濟復甦減稅法案》(Economic Recovery Tax Act, ERTA)。這項結合減稅與預算削減的法案,奠定了他任內「涓滴經濟學」(trickle-down economics)的政策基調。

在1980年競選總統期間,雷根主張「供給面經濟學」(supply-side economics),即透過減稅,激勵個人與企業工作與生產商品(供給),而非僅以刺激消費者購買商品(需求)作為經濟動力。在國會中,紐約州共和黨眾議員傑克・肯普(Jack Kemp)與德拉瓦州共和黨參議員比爾・羅斯(Bill Roth)早已長期支持這項供給面理念,因此該法案也被稱為「肯普–羅斯法案」(Kemp-Roth Act)。這項獲得國會兩黨支持的法案,代表著聯邦所得稅政策的重要轉折。在此之前,多數人認為,透過稅制影響需求,特別是在經濟衰退時期,才是最佳做法。

《經濟復甦減稅法案》包括:為個人邊際稅率(marginal tax rate)減稅25%,分三年逐步實施,並自此與通貨膨脹掛鉤。邊際稅率——即對最後一美元收入課徵的稅率——被認為對經濟活動的影響大於平均稅率(即總稅額占所得的百分比),因為它直接影響透過「額外」活動所得的收入,例如教育進修、創業或投資。理論認為,降低邊際稅率可鼓勵個人與企業投入更多此類額外努力,進而加速經濟成長。1981年的法案,加上1986年的另一項重大稅改,將高所得者的邊際稅率從70%降至約30%,並成為雷根總統任期的經濟政策標誌。

雷根的減稅政策旨在最大限度地鼓勵創新與創業,並創造有利於風險投資、以及透過培訓與教育增加人力資本投資的誘因。這項政策特別有利於「理念型」產業,例如軟體與金融服務業。恰如其分地,雷根的第一任期見證了資訊革命的興起,包括IBM推出首台個人電腦(PC),以及英特爾(Intel)、微軟(Microsoft)、戴爾(Dell)、昇陽電腦(Sun Microsystems)、康柏(Compaq)、思科系統(Cisco Systems)等科技公司的崛起或創立。

經濟學家對雷根經濟政策在多大程度上推動了1990年代的經濟繁榮仍有爭論,但毫無疑問,他的減稅方案啟動了強大的變革力量,帶來了短期與長期的經濟收益。然而,「雷根經濟學」的批評者則指出,減稅與持續經濟成長的效果不成比例地使富人受益,並大幅擴大了美國貧富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