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16日 星期六

1977年8月16日,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發表〈人權宣言〉

1977年8月16日,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發表〈人權宣言〉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在1977年8月16日發表〈人權宣言〉時,強調「台灣的將來應由台灣一千七百萬住民決定,為達成台灣人民獨立及自由的願望,在國際情勢危急的時候,政府要面對現實,採取有效措施,使台灣成為一個新而獨立的國家。」

〈人權宣言〉在戒嚴時期發出台灣人民追求民主、自由、自決的心聲,有真特別的時代意義。

在戒嚴威權統治時期,人民不敢講真話。在外交潰敗的1970年代,中國國民黨政權完全沒有為台灣人民的長久利益設想,頑固拒絕「一中一台」或「二個中國」的建議;等到1971年10月25日聯合國大會通過2758號決議,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取代中華民國,成為中國在聯合國唯一的合法代表,蔣介石政權的代表被趕出聯合國之後,「中華民國」在國際上失去合法與正當的地位,台灣受拖累變成國際孤兒。

當時,面對台灣的外交空間愈來愈小,外交處境愈來愈危險,隨時有被中國併吞的危機,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勇敢公開提出台灣要成為一個新而獨立國家的主張。這是台灣國內第一個以團體的名義,說出台灣人心內想要講的話,不但得到海外台灣人的肯定,也得到國際上宗教及其他團體的支持,打開民主運動在全台灣各地大大發展的空間。海內外的台灣人受到〈人權宣言〉自決精神的感召,積極投入民主運動,最後不但將過去的戒嚴威權統治轉型為民主政治,台灣也從一個持續被非法實施戒嚴的軍事佔領領土,演進為一個主權獨立的國家。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基於公義及疼台灣的心,勇敢挺身,強調「使台灣成為一個新而獨立的國家」的主張,一方面表達台灣人民真正的心聲,另一方面也確立台灣國家發展的大目標。這是〈人權宣言〉對台灣的國家社會重大的貢獻。



2025年8月14日 星期四

善用普發一萬元,打造公民的防衛韌性

 善用普發一萬元,打造公民的防衛韌性

🍀黃春生牧師|傳送門: https://portaly.cc/chunsheng


台灣政府原本計畫投入國防防衛的經費,被親中立法委員操作,改為向全民普發一萬元。這筆錢,本該用來強化防衛能力,卻被轉為大罷免、政治收買與短期政治利益的籌碼。


有人建議我出來倡議「拒領普發一萬元」,也有人建議我帶頭呼籲「國防捐」的倡議。這些聲音都傳達有良知的公民,不願意被動接受這一萬元。然而,這並不代表人民就只能被動接受——相反地,我認為公民可以將這筆資源重新導向,成為強化民主防衛韌性的起點。


一、公民防衛韌性是什麼?

全民防衛(Civilian-Based Defense, CBD) 是美國政治學者吉恩.夏普(Gene Sharp, 1928–2018)所提出的。夏普被譽為「非暴力抗爭之父」、「顏色革命教父」,他曾多次獲提名諾貝爾和平獎,他的理論奠基於非暴力行動的政治與戰略思考,並將其發展為能夠替代傳統軍事防衛的戰略模式——全民防衛。


對台灣而言,全民防衛並非單指軍事動員,更是全民的生活能力與心理素質。它包含:

1.自我防護能力:在天災、人為災害或戰爭中保護自己與家人的準備。 

2.社會韌性:確保關鍵服務、民生供應、資訊流通在危機中不被癱瘓。

3.民主免疫力:抵擋假訊息、政治收買與滲透滅火。

4.社群互助網絡:透過社區、教會、在地團體、志工隊或自訓團建立彼此支援、共享資源的能力。


二、善用這一萬元的三個方向

雖然親中者的出發點是邪惡,但我們要選擇以善勝惡。讓原本屬於人民的一萬元,成為強化全社會防衛韌性的助力。我們可以如何做呢?


1. 準備「防災避難包」

醫療與清潔:醫療包、常備藥、消毒用品。

緊急糧食:瓶裝水、耐儲食物、戰備口糧。

保暖與防護:輕便外套、毛毯、雨衣。

通訊與照明:手電筒、備用電池、行動電源。

重要文件備份:身份證影本、少量現金、緊急聯絡方式。甚至可以先將重要文件拍照存入隨身碟。

避難包以三天量來規劃,成本約3,000–5,000元,就能確保家人在突發狀況下的72小時存活能力。如何預備避難包,這部分有很多專家都有著墨,大家可以去爬梳。


2. 接受防衛韌性培訓

民防與急救課程:急救包紮、心肺復甦術(CPR)、簡易滅火技巧。

防空與避難演練:熟悉社區避難地點與路線。

資訊安全教育:辨識假訊息、保護個人資料、建立安全通訊方式。

參與一次完整訓練課程約需2,000–4,000元,在天災平凡的台灣,這些培訓平時就可以成為自救救人的技能。壯闊台灣、台灣黑熊學院、防災士培訓都是很好的選擇。


3. 加入「公民自訓團」

與志同道合者組成社區防衛小組,平時交流、演練、共享資源。

與教會、學校、社區、在地團體合作,形成跨世代、跨領域的支持網絡。

參與公民論壇、公共論壇,強化民主監督與社會溝通能力。

這不只是一筆支出,也是一種守望相助的善鄰舉動,更是對社會的長期投資。


三、從「被動發錢」到「主動防衛」

普發一萬元雖然源自政治操作,但我們可以用它反轉局勢:

讓金錢變成安全——避難包與家庭準備。

讓技能變成防線——急救、防災、資訊安全。

讓社群變成堡壘——自訓團與互助網絡。

這樣,我們就能讓原本被削弱的國防資源,重新轉化為全民的民主盾牌。


四、結語:韌性是最好的防禦

國防不只是軍隊的事,更是每一位公民的責任。這一萬元,可以是政治收買的籌碼,也可以成為民主免疫力的養分。選擇在我們手中。

讓這筆錢成為上帝國度的工具——行公義、好憐憫,並且在危難中守護彼此。



普發一萬元,都拿來提升個人與社會的防衛韌性剛好。
「你們本來想害我,但是上帝卻化惡為善。」(創世記50章20節)

昭和20年(1945)8月14日《終戰詔書》

昭和20年(1945)8月14日《終戰詔書》

《終戰詔書》在1945年8月14日由昭和天皇親自宣讀並錄音,隔日由日本放送協會第一放送(今NHK廣播第1頻率)對外廣播。這是日本天皇的聲音首次向公眾播出。此詔書的廣播又稱爲「玉音放送」(玉音放送〔玉音󠄁放送󠄁〕/ぎょくおんほうそう gyokuon hōsō),在日本,天皇的聲音敬稱為「玉音」,「放送」則指廣播,因而得名。
引自WIKIPEDIA

1945年8月14日由大東亞省顧問安岡正篤刪修完成後由昭和天皇裁示認可。《終戰詔書》文末由昭和天皇簽署本名「裕仁」及加蓋御璽,鈴木貫太郎內閣16大臣共同副署。

1945年8月14日15時,NHK派遣錄音班八人前往宮城(今皇居),在宮內廳的廳舍錄音。1945年8月14日23時25分左右,昭和天皇身著軍服來到他的政務室,在宮內省大臣和侍從官員注視下,開始為詔書錄音。《終戰詔書》經過瑞士、瑞典駐日大使館,送到各同盟國。

🍀黃春生牧師|傳送門: https://portaly.cc/chunsheng




2025年8月13日 星期三

8月13日,「國際左撇子日」 (International Lefthanders Day)

8月13日,「國際左撇子日」 (International Lefthanders Day)

🍀黃春生牧師|傳送門: https://portaly.cc/chunsheng


1975年8月13日,美國堪薩斯州Topeka市的一群左撇子成立了左撇子國際 (Left Hander International) 的組織,目在於提醒人們注意到左撇子在以右手為主的世界中,遭遇的種種不便,希望能促進在教育、日常生活、工具的設計上重視慣用左手者的權益,並發起對左撇子的相關研究。

隔年1976年起,該組織將每年的8月13日定為「國際左撇子日」。英國的左撇子聯盟 (Left Hander Club) 在1992年也開始慶祝左撇子日在全國多個城市都有盛大的慶祝活動,包括遊行、表演、完全左撇子空間、左撇子藝術創作等,使這個節日受到更多人的重視。



1981年8月13日,雷根簽署《經濟復甦減稅法案》(ERTA)

 ⭕1981年8月13日,雷根簽署《經濟復甦減稅法案》(ERTA)

🍀黃春生牧師|傳送門: https://portaly.cc/chunsheng

1981年8月13日,羅納德・雷根(Ronald Reagan)在加州的牧場宅邸「拉恩喬・德爾・謝羅」(Rancho del Cielo)簽署了《經濟復甦減稅法案》(Economic Recovery Tax Act, ERTA)。這項結合減稅與預算削減的法案,奠定了他任內「涓滴經濟學」(trickle-down economics)的政策基調。

在1980年競選總統期間,雷根主張「供給面經濟學」(supply-side economics),即透過減稅,激勵個人與企業工作與生產商品(供給),而非僅以刺激消費者購買商品(需求)作為經濟動力。在國會中,紐約州共和黨眾議員傑克・肯普(Jack Kemp)與德拉瓦州共和黨參議員比爾・羅斯(Bill Roth)早已長期支持這項供給面理念,因此該法案也被稱為「肯普–羅斯法案」(Kemp-Roth Act)。這項獲得國會兩黨支持的法案,代表著聯邦所得稅政策的重要轉折。在此之前,多數人認為,透過稅制影響需求,特別是在經濟衰退時期,才是最佳做法。

《經濟復甦減稅法案》包括:為個人邊際稅率(marginal tax rate)減稅25%,分三年逐步實施,並自此與通貨膨脹掛鉤。邊際稅率——即對最後一美元收入課徵的稅率——被認為對經濟活動的影響大於平均稅率(即總稅額占所得的百分比),因為它直接影響透過「額外」活動所得的收入,例如教育進修、創業或投資。理論認為,降低邊際稅率可鼓勵個人與企業投入更多此類額外努力,進而加速經濟成長。1981年的法案,加上1986年的另一項重大稅改,將高所得者的邊際稅率從70%降至約30%,並成為雷根總統任期的經濟政策標誌。

雷根的減稅政策旨在最大限度地鼓勵創新與創業,並創造有利於風險投資、以及透過培訓與教育增加人力資本投資的誘因。這項政策特別有利於「理念型」產業,例如軟體與金融服務業。恰如其分地,雷根的第一任期見證了資訊革命的興起,包括IBM推出首台個人電腦(PC),以及英特爾(Intel)、微軟(Microsoft)、戴爾(Dell)、昇陽電腦(Sun Microsystems)、康柏(Compaq)、思科系統(Cisco Systems)等科技公司的崛起或創立。

經濟學家對雷根經濟政策在多大程度上推動了1990年代的經濟繁榮仍有爭論,但毫無疑問,他的減稅方案啟動了強大的變革力量,帶來了短期與長期的經濟收益。然而,「雷根經濟學」的批評者則指出,減稅與持續經濟成長的效果不成比例地使富人受益,並大幅擴大了美國貧富差距。



2025年8月12日 星期二

1974年8月12日,鄭評殉難日

1974年8月12日,鄭評殉難日

鄭評(1927年-1974年8月12日)本名鄭智仁,臺灣高雄人,自幼信仰基督教,當過道生長老會北投錫安教會執事、主日學校長。妻孫桃,兩人共育有三男一女。台灣獨立運動參與者,由於組織暗殺蔣經國而被判處死刑。

鄭評在教友協助下在台北市開麵包店維生。1971年10月,鄭評與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牧師林義昌(廖文毅的表兄弟)前往日本參與基督教反共聯合會國際大會,因此認識在日本成立臺灣獨立黨的施朝暉(史明),獲得編號「台灣11號」,並且參與獨立台灣會活動,學習政治和游擊戰課程並參與訓練。

鄭評回台灣之後便開始活動,並與游進龍、黃坤能、柯金鐘、賴錦桐等人組成「台灣獨立革命軍鄭評小組」,除了到處散發「台灣獨立萬歲」標語,並且開始收買槍枝武器,準備槍擊蔣經國。

1972年6月好友兼合夥人林義昌牧師罹癌,不久後過世,這段期間他忙著照顧病人、處理生意,在林義昌去世後更是萬念俱灰,早已放棄暗殺計畫,並指後來活動都是賴錦桐策動,其他人被動配合。

在特務賴錦桐滲透下,組員全數被「企圖叛亂、槍擊首長未遂」罪名捕捉。鄭評等台灣獨立革命軍成員都於1973年5月被捕。1974年4月,鄭評被判處死刑,黃坤能、洪維和、林見中等三人各判無期徒刑,柯金鐘、游進龍處有期徒刑十年,其他人因自首而無罪。1974年8月12日拂曉,鄭評在安坑刑場被執行槍決。

🍀黃春生牧師|傳送門: https://portaly.cc/chunsheng




2025年8月11日 星期一

1946年8月11日,新營事件

1946年8月11日,新營事件

🍀黃春生牧師|傳送門: https://portaly.cc/chunsheng


新營事件、布袋事件、員林事件,並稱1946年三大社會事件,隔年就發生二二八事件、清鄉以及長達38年的白色恐怖。

1946年,台灣原本已絕跡的各式傳染病,4月隨著中國國民黨戰敗撤退來台灣,爆發疫情,不久後霍亂全台大爆發,至7月南部已數百人死亡。

1946年8月11日(農曆7月15日),新營上帝爺廟舉行盛大普渡,並搭設戲台演出酬神,吸引大批民眾聚集。國民黨政權防治霍亂無方,將人潮聚集視為霍亂破口,並派出警察上台要求禁止演出,引發民眾不滿,雙方爆發衝突,警方開槍造成多人受傷,進而引發民眾包圍警局,並在道路上阻擋其他地區前來支援的警力。這起流血鎮壓事件,史稱「新營事件」。


🎞圖:日本時代新營郡役所(即縣政府)

2025年8月10日 星期日

1776年8月10日,倫敦收到美洲殖民地《獨立宣言》

1776年8月10日,倫敦收到美洲殖民地《獨立宣言》

🍀黃春生牧師|傳送門: https://portaly.cc/chunsheng


在《獨立宣言》正式將十三個英屬殖民地轉變為州之前,美國人與英國人都認為,當時以麻薩諸塞為中心的衝突,只是大英帝國內的一場地方起義。對喬治三世國王而言,這是一場殖民地的叛亂;而對美洲人而言,這是為了爭取作為英國公民應有權利的奮鬥。

1775年較後時間,大陸會議再次向英王呈遞《橄欖枝請願書》,表達對和平解決衝突的期待,但不久後即遭拒絕。喬治三世發表《鎮壓造反與叛亂宣言》,宣布美洲殖民地已進入反叛狀態,並於10月26日在議會表示拒絕任何改革,不願與美洲叛軍談判,反而僱用德國黑森僱傭兵來協助英軍鎮壓叛亂時,大陸會議便開始通過一系列措施,廢除英國在殖民地的權威。

1776年1月,湯瑪斯‧潘恩(Thomas Paine)發表了具有深遠影響的政治小冊子《常識》(Common Sense),有力地論證美洲應當脫離英國王室而獨立。該書在短短數月內銷售超過 50萬冊。到了 1776年春天,支持獨立的呼聲席捲殖民地,大陸會議呼籲各州建立自己的政府,並指派一個由五人組成的委員會,負責起草脫離英王統治的宣言。

《獨立宣言》主要由來自維吉尼亞的湯瑪斯‧傑佛遜(Thomas Jefferson)執筆。在為美洲獨立辯護時,傑佛遜廣泛引用了自然權利倡導者約翰‧洛克(John Locke)的政治哲學,以及其他英國思想家的著作。宣言中包含不朽的名句:「我們認為這些真理是不言自明的:人人生而平等;造物主賦予他們若干不可剝奪的權利,其中包括生命、自由與追求幸福的權利。」接著,宣言羅列了長長的控訴清單,闡述美洲人民起而反叛的理由。《獨立宣言》於1776年7月4日由大陸會議正式通過,並由會議主席約翰·漢考克簽署。歷史學家後來普遍認為許多後來的簽署人實際上當時尚未到場,甚至有些人在那時尚未被選為會議代表。在數日後,《獨立宣言》於8月10日傳到倫敦。


圖:五人小組上呈《獨立宣言》至大陸會議

2025年8月9日 星期六

基督徒的社會參與—從台灣的公民運動談起

 講題:基督徒的社會參與從台灣的公民運動談起

🍀黃春生牧師|傳送門: https://portaly.cc/chunsheng

演講ppt https://repulsive-horse-rzgunfi.gamma.site/

2025.8.11 分享於「鹽光論壇」


黃春生牧師:基督徒的社會參與—從台灣的公民運動談起

蘇拾瑩傳道主持

2025.8.11鹽光論壇八月11日周一雪梨8:00-8:50pm,北京ˎ台北6:00-6:50pm主講

8:50-9:30pm/6:50-7:30pm 討論分享

錄影平台: https://us02web.zoom.us/j/3366282542

播放平台: 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B9YSAEGG12jPALjRNdxetg


去年台灣的青鳥運動,立法院旁的濟南教會扮演了相當重要的角色,今年大罷免的公民運動,濟南教會也有相當的投入,甚至帶動了全台不少教會積極參與。我們特別邀請台灣濟南教會的黃春生牧師來跟大家談談基督徒的社會參與,從而明白信徒的社會責任。



一、前言:從青鳥冬鹿到濟南路,從街頭到教會

各位弟兄姊妹、各位朋友,平安。

在近年的台灣,我們看見一幕幕動人的畫面:

2024517日青鳥運動再到20257-8月大罷免,歷經四百多天,從濕熱的夏天,到寒冷的冬天,從寒冷的冬天再到颱風季節。台灣公民運動一波接一波。從「青鳥冬鹿」(因為青島東路被演算法屏蔽),再到濟南路。

最初,抗議者聚集在立法院外的青島東路,但社群平台的演算法與關鍵字審查,導致「青島東路」等詞被屏蔽,相關訊息無法有效擴散。年輕人於是將「青島東路」巧妙改為諧音「青鳥冬鹿」,既避開演算法的封鎖,又保留了地名的象徵性。久而久之,「青鳥」成了運動的名稱,也象徵了在壓制之下仍能展翅傳遞真相的自由精神。

關心台灣未來的人潮,像一道洶湧的河流,從立法院旁的青島東路一路延伸到濟南路,甚至擠滿了周邊街區;在濟南基督長老教會的廣場上,許多人席地而坐,看著立法院內的開會直播,聽著演講、分享,在教會內為真理與公義代禱的夥伴,也有人默默地陪伴在需要支持的朋友身旁。這些場景都在告訴我們一件事——台灣的公民運動,不再只是政治的議題,而是信仰的回應、是靈魂的呼喊。

它們告訴我們:當真理與公義遭受挑戰時,信仰不會叫人逃避,而是催促我們站出來。

然而,我們也常聽到一個問題:

「基督徒不應該專注在屬靈的事嗎?為什麼要參與社會運動?」

這個問題背後,往往有兩種誤解:

  • 第一種誤解,是把屬靈生活與社會現實切割,認為教會的責任僅限於個人靈修、敬拜與傳福音。
  • 第二種誤解,是把所有公共議題簡化成「政治鬥爭」,因此認為參與其中等於偏袒某個政黨。

今天,我想用聖經的教導、神學家的反思、台灣教會的歷史,以及我們當前所面對的危機,來回答這個問題。

我要分享三個核心重點:

  1. 神學基礎——為什麼基督徒不能對社會公義袖手旁觀?
  2. 歷史經驗——台灣教會如何在民主運動與反極權抗爭中站立?
  3. 當代挑戰與行動呼召——面對中共極權威脅,我們該如何成為守望者?


二、神學基礎:上帝國的公民責任

1. 上帝國是無黨的,但不是無立場的

耶穌面對法利賽人的試探時,說出了那句膾炙人口的話:「將該撒的物歸給該撒,上主的物歸給上主」(路加福音20:25)。

這句話常被誤讀為「宗教與政治要完全分開」。

但仔細看經文背景,我們會發現,耶穌是在羅馬帝國的殖民統治下,被逼問是否應該納稅給羅馬皇帝。

祂的回答,不是鼓勵我們遠離公共事務,而是提醒我們——

權力與國家有其功能與限制,但最終的主權屬於上主。

二十世紀北美靈修大師傅士德(Richard Foster)在《屬靈操練禮讚》(Celebration of Discipline)一書說到:「生命本身就充滿政治性,若我們拒絕影響公共政策,自有其他人試圖左右它。」但丁(Dante Alighieri)在《神曲》中說得好:「地獄裏最熾熱之處,是留給那些在出現重大道德危機時,仍要保持中立的人。」(The hottest places in hell are reserved for those who in times of great moral crises maintain their neutrality.)一位真正靈修者也必定關注政治、社會正義與弱勢關懷。舊約第一位「沙漠修士」摩西,曾在西奈曠野四十年後,返回埃及力抗法老的獨裁。新約第一位「沙漠修士」施洗約翰,他指責罪惡不遺餘力,甚至因指責希律王的不倫婚姻,而身首異處。

因此,當國家行事違反上主的公義時,基督徒不僅可以,甚至應該發聲。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在歷史上多次重申這個立場。

1971年的〈國是聲明〉與1977年的〈人權宣言〉,清楚指出教會的使命是「為真理作見證,為公義與和平努力」。

長老教會沒有成立政黨,也不附屬於任何政黨,但在公義受到威脅時,必須選擇站在哪一邊。

上帝國不是政治黨派,但上帝國的價值——公義、仁愛、誠實——卻必須在公共領域實踐。


2. Niebuhr 的政治神學

美國神學家 Karl Paul Reinhold Niebuhr 曾深刻分析基督徒參與政治的動機與限制。

他指出,世上的政治結構永遠不可能完全反映上帝國的完全公義,但這並不意味著我們可以袖手旁觀。

我們被呼召,將上帝的真理與愛,帶入這個充滿相對性與衝突的世界中。

尼布爾提醒我們兩件事:

  • 不要絕對化政治成就:特別是不要絕對政治人物,因為人性有限,即便是最良善的制度,也可能被濫用、被腐化。
  • 不要對邪惡勢力妥協:因為放棄抗爭,就等於默許不義。

因此,基督徒的社會參與是一種「謙卑的介入」——不自以為能建立地上的完美國度,但盡力阻止邪惡擴張,讓這個世界更接近上主的心意。


3. 聖經的社會責任觀

舊約的先知傳統

阿摩司書5:24說:「惟願公平如大水滾滾,使公義如江河滔滔。」這不只是對個人道德的呼召,而是對整個社會制度的挑戰。先知責備那些只在聖殿裡敬拜,卻在市場、法庭和政壇上行不義的人。

新約的光與鹽使命

馬太福音5:13-16提醒我們,基督徒要作光作鹽。

光,不是只照亮禮拜堂的牆內,而是要照亮城市的黑暗角落;鹽,不是只在教會的餐桌上調味,而是要保存正在腐壞的世界。

路加福音12:39的警醒:「你們要知道,一家的主人若知道賊甚麼時候來,就不容賊挖穿房屋。」這節經文告訴我們,守望與預防是信仰的一部分。如果我們看見極權的威脅卻不行動,就等於讓賊挖穿家園的牆。


三、歷史經驗:從濟南教會到大罷免

1. 教會的先知性角色

濟南基督長老教會,自1896年設立以來,就是台灣公共信仰的重要地標。日治時期,教會是文化運動與信仰生活的中心;戰後戒嚴時期,濟南教會成為民主運動的庇護所。

許多異議人士與受壓迫的家庭,在這裡找到安慰與支持。這種角色並非偶然,而是因為長老教會一向堅信,信仰必須回應社會的需要。

如同耶穌進入會堂宣讀以賽亞書的宣告:「主的靈在我身上……差遣我去傳福音給貧窮的人,報告被擄的得釋放,被壓制的得自由。」(路加福音4:18


2. 青鳥運動的啟示

20245月,當國會以快速程序通過涉及權力集中的法案時,許多青年走上街頭抗議。年輕人發揮創意改為「青鳥冬鹿」避開演算法的封鎖,使得更多人知道立法院擁護中共極權的國民黨、民眾黨委員正透過立法權癱瘓台灣民主的體制。反映了青年公民在數位極權與訊息封鎖下的創意抵抗。

這場運動不僅是街頭的集會,更是一場數位空間的抗爭,揭露了立法院親中共勢力——國民黨與民眾黨——如何試圖透過立法權癱瘓台灣的民主體制,也彰顯了青年世代在極權陰影下守護自由的決心與智慧。

在立法院外,我們看到許多基督徒志工與社會志工,他們提供水與食物,開放教會作為休息場所,甚至在現場舉行詩歌祈禱會。這些行動並不是政黨動員的結果,而是信仰的自然延伸。因為當真理受壓制,基督徒的愛不會沉默。


3. 大罷免運動與反極權

2025年的大罷免運動,本質上是公民拒絕被極權滲透的行動。

中共長期透過宣傳戰、法律戰、心理戰滲透台灣社會,削弱我們的民主防線。這不是單純的政黨之爭,而是自由與極權的對決。

基督徒在這場運動中,不是為了爭取政治利益,而是為了守護上主所賜的自由與尊嚴。

就像路加福音12:39提醒的:「你們要知道,一家的主人若知道賊甚麼時候來,就不容賊挖穿房屋。」,


四、當代挑戰:反共、反極權的信仰理由

1. 為什麼基督徒應該反對共產黨極權?

  • 宗教自由被剝奪:中國的家庭教會被取締,牧師被捕,聖經被刪改。
  • 人權被踐踏:異議人士被失蹤、少數民族遭到種族滅絕式壓迫。
  • 道德腐化:謊言與暴力被制度化,誠實與正義被視為威脅。

中共統治下,教會與宗教信仰如何被迫害,這些問題不需要我再贅述。這些不是單純的政治問題,而是信仰與人性的問題。

基督徒若對這些罪惡沉默,就是與黑暗同流。


2. 民主與信仰的共同價值

民主制度雖不完美,但它的核心價值——自由、人權、法治——與聖經的公義、憐憫、真理相呼應。當極權要摧毀這些價值時,基督徒必須站出來捍衛,因為這是信仰的見證。


3. 2028與戰爭威脅

當中共統戰頭子王滬寧公開威脅台灣「沒有2028選舉」,當美國國會聽證會、國際情報指出中共可能在未來幾年對台動武,這不再只是國防議題,而是信仰與生存的抉擇。對台灣來說,這已經進入生存之戰的問題。

我們選擇走的路,從來不是因為它容易,而是因為它是對的路——促進上帝國的道路。


五、行動呼召:作時代的守望者

1. 守望者的責任

以西結書33章告訴我們,守望者若不警告人民危險,人民滅亡的罪要歸在守望者身上。今天,教會就是守望者——不僅在屬靈上,也在社會上。


2. 從祈禱到行動

  • 祈禱是根基:我們需要在祈禱中尋求智慧與勇氣。
  • 行動是果子:信仰若沒有行動,就是死的(雅各書2:17)。


3. 三個行動方向

  1. 公共教育——在教會推廣民主與人權價值,促進上帝國價值。
  2. 社會參與——支持正義運動,反對不義政策。
  3. 國際連結——讓世界看見台灣的處境,尋求更多支持。


六、結語:在盼望中堅持

弟兄姊妹,耶穌告訴我們,要先求祂的國和祂的義(馬太福音6:33)。

願我們都能成為那光與鹽,無論是在青鳥的路上,還是在濟南教會的禮拜堂;無論是在大罷免的連署點,還是在街角的咖啡店。

惟願公平如大水滾滾,使公義如江河滔滔。阿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