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13日 星期三

1981年8月13日,雷根簽署《經濟復甦減稅法案》(ERTA)

 ⭕1981年8月13日,雷根簽署《經濟復甦減稅法案》(ERTA)

🍀黃春生牧師|傳送門: https://portaly.cc/chunsheng

1981年8月13日,羅納德・雷根(Ronald Reagan)在加州的牧場宅邸「拉恩喬・德爾・謝羅」(Rancho del Cielo)簽署了《經濟復甦減稅法案》(Economic Recovery Tax Act, ERTA)。這項結合減稅與預算削減的法案,奠定了他任內「涓滴經濟學」(trickle-down economics)的政策基調。

在1980年競選總統期間,雷根主張「供給面經濟學」(supply-side economics),即透過減稅,激勵個人與企業工作與生產商品(供給),而非僅以刺激消費者購買商品(需求)作為經濟動力。在國會中,紐約州共和黨眾議員傑克・肯普(Jack Kemp)與德拉瓦州共和黨參議員比爾・羅斯(Bill Roth)早已長期支持這項供給面理念,因此該法案也被稱為「肯普–羅斯法案」(Kemp-Roth Act)。這項獲得國會兩黨支持的法案,代表著聯邦所得稅政策的重要轉折。在此之前,多數人認為,透過稅制影響需求,特別是在經濟衰退時期,才是最佳做法。

《經濟復甦減稅法案》包括:為個人邊際稅率(marginal tax rate)減稅25%,分三年逐步實施,並自此與通貨膨脹掛鉤。邊際稅率——即對最後一美元收入課徵的稅率——被認為對經濟活動的影響大於平均稅率(即總稅額占所得的百分比),因為它直接影響透過「額外」活動所得的收入,例如教育進修、創業或投資。理論認為,降低邊際稅率可鼓勵個人與企業投入更多此類額外努力,進而加速經濟成長。1981年的法案,加上1986年的另一項重大稅改,將高所得者的邊際稅率從70%降至約30%,並成為雷根總統任期的經濟政策標誌。

雷根的減稅政策旨在最大限度地鼓勵創新與創業,並創造有利於風險投資、以及透過培訓與教育增加人力資本投資的誘因。這項政策特別有利於「理念型」產業,例如軟體與金融服務業。恰如其分地,雷根的第一任期見證了資訊革命的興起,包括IBM推出首台個人電腦(PC),以及英特爾(Intel)、微軟(Microsoft)、戴爾(Dell)、昇陽電腦(Sun Microsystems)、康柏(Compaq)、思科系統(Cisco Systems)等科技公司的崛起或創立。

經濟學家對雷根經濟政策在多大程度上推動了1990年代的經濟繁榮仍有爭論,但毫無疑問,他的減稅方案啟動了強大的變革力量,帶來了短期與長期的經濟收益。然而,「雷根經濟學」的批評者則指出,減稅與持續經濟成長的效果不成比例地使富人受益,並大幅擴大了美國貧富差距。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