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1日,鄧雨賢紀念日—樂音中不朽的臺灣靈魂
6月11日,是被譽為「臺灣歌謠之父」的鄧雨賢紀念日。他生於1906年7月21日,卒於1944年6月11日,短短37載春秋,卻為臺灣音樂寫下璀璨的一頁,創作無數動人心弦的旋律,至今仍在人們口中傳唱、心中共鳴。
鄧雨賢出身於桃園龍潭的客家家庭,自幼耳濡目染鄉土民謠。1921年,他考入臺北師範學校,師從日本音樂家一條慎三郎,從此踏上音樂之路。他雖以師範畢業,於日新公學校任教,卻從未停止對音樂的熱愛與追求,終毅然辭去教職,遠赴東京音樂學院深造,鍛鍊更紮實的音樂根基。
歸國之時,正逢臺語流行歌曲興起之際。他以《大稻埕進行曲》初試啼聲,便引起矚目。此曲風格清新活潑,描繪大稻埕四季景色,並巧妙融合當時流行的爵士樂與都市風情,如江山樓等場景,展現了都市生活的節奏與情調。他旋即受聘於古倫美亞唱片公司擔任專職作曲家,從此開啟黃金創作時期,佳作如泉湧。
鄧雨賢一生創作近百首歌曲,代表作如〈雨夜花〉、〈望春風〉、〈月夜愁〉、〈四季紅〉,被後人合稱為「四月望雨」,傳唱不輟,動人至今。除此之外,〈對花〉、〈滿面春風〉等作品,也洋溢著濃厚的鄉土情感與人情味。他亦曾以筆名「唐崎夜雨」發表日語歌曲,展現其多元創作力。
惟歷史的風雨總無情。戰爭末期,日本在臺強化軍國主義洗腦,鄧雨賢部分作品被迫改編為鼓吹戰爭的樂曲。他不得不再次回歸教育界,以音樂教學延續對文化的貢獻。1944年,第二次世界大戰接近尾聲,鄧雨賢因心肺疾病辭世,年僅37歲,才華橫溢卻英年早逝,令人無限惋惜。
更令人心痛的是,戰後逃難來臺的國民黨政權,將其眾多作品列為「禁歌」,以「不利於文化政策」為由禁止傳唱,欲抹去人民的語言、記憶與情感。然而,真正屬於土地的聲音,是壓不住的。鄧雨賢的音樂,不僅以西洋和聲融合臺灣民謠之美,更深刻呈現出臺灣人民的情感紋理與文化靈魂。
在歷經殖民與專制的文化漂泊後,我們更應細細聆聽那來自土地深處的旋律,重新品味鄧雨賢的音樂遺產。那是臺灣曾經的靈魂、如今的呼喚,更是未來世代尋找自身根源的指引之聲。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