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6月27日 星期一

成功的新定義

成功的新定義
黃春生牧師
科學家愛因斯坦(Albert Einstein)的身上,永遠散發樂於工作的熱忱,努力不懈。有人問他是如何成功的,他打趣的列出「成功的公式」說:“If A equals success, then the formula is A equals X plus Y plus Z, with X being work, Y play, and Z keeping your mouth shut.”(如果A代表成功,那麼這公式為A=X+Y+Z,X是工作,Y是遊戲,Z是閉嘴。)

樂於工作的同時也不要忘了娛樂,兩者必須取得平衡;但是不要整天張嘴牢騷抱怨,如此才能逐步突破,並有所成就。此外,又如同牛頓(Sir Isaac Newton)所說的名言「如果說我看的比別人更遠,那是因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If I have seen farther than others, it is because I have stood on the shoulders of giants.),愛因斯坦也心懷感恩的說:“A hundred times everyday, I remind myself that my inner and outer life depends on the labors of other men and women, living and dead and that I must exert myself in order to give in the same measure as I have received and still receiving.”(我每天不斷的提醒自己,外的生命均得利於他人的工作付出,生者或亡者。因此,必須努力不懈,以回饋我以往或當前仍受到的恩惠)

因此,我對成功有了新的定義,就是心存感恩並謙卑成為他人的祝福。就如同,耶穌謙卑自己取了奴僕的樣式(腓立比書2:5-11),成為贖罪祭。因此,他在十字架上宣告「成了!」

長老教會的禮拜根據與更新

長老教會的禮拜根據與更新  
黃春生牧師

昨天(2011/6/26)三重眾教會在金陵女中舉行使命異象日,這是我去年擔任聯合會主席所提出來的計畫,在新任主席的交託下繼續辦理。禮拜程序就是以重新教會第一場禮拜的程序來進行,接著舉行聯合祈禱會,感謝上帝的帶領,讓一切充滿感動,也願將這份感動化為合一與宣教的行動。

下午闖關的最後回饋,我聽到不同教派的兄姊分享,他們非常享受在禮拜與祈禱中,禮拜有現代也有傳統的元素,有歡慶也有內省的深度。既然許多人對今日禮拜都很有感受,我就來談一談長老教會的禮拜程序,以及我對禮拜更新的看法。

論到禮拜程序,長老教會或改革宗教會從十六世紀宗教改革以來,並未把自己的禮拜儀式定死在某種形式上。因此,禮拜堂的布置與禮拜程序,不同的長老教會彼此之間稍有不同,但基本上主軸程序是不變的。那麼長老教會禮拜的主軸程序是什麼?有何聖經根據呢?

長老教會禮拜的主軸程序

長老教會禮拜的主軸程序,主要是根據以賽亞書6:1-8而來的。這段經文所描述的禮拜程序如下:

(一)宣召(6:1):偉大君王駕崩,因憂國憂民而呼召眾人進入聖殿敬拜。

(二)讚美(6:2-4):含啟應與信仰告白。聖歌隊頌讚有如六翅天使撒拉弗的讚美,讚美的歌聲彷彿從地上穿透到天上。撒拉弗的讚美方式,則含有詩歌讚美,「彼此呼喊」的啟應,與信仰告白的意味(6:3)。

(三)祈禱(6:5-7):祈禱包括認罪與赦罪。以賽亞自認自己是嘴唇不潔又住在嘴唇不潔者的中間,這相當於禮拜中個人的認罪,並為社會認罪代禱。接著,上帝的使者以火炭來赦罪。通常教會會以耶穌基督的寶血之經文作為解罪文。

(四)信息(6:8上):「我又聽見主的聲音說:『我可以差遣誰呢?誰肯為我們去呢?』」這一段經文是上帝在說話的時段,相當於禮拜中的讀經與講道。

(五)回應(6:8下):以賽亞說:「我在這裏,請差遣我!」以賽亞回應上帝的信息,即演化成禮拜中回應上帝話語的時段,包括以奉獻來回應,以服事來回應(消息報告),最後接受祝禱來受差遣。

雖然,我們今日的禮拜程序,並不完全相同,但是並沒有脫離以賽亞書6:1-8的禮拜程序主軸。這樣的禮拜程序,歷經數百年的儀式添加,天主教彌撒儀式從主後七百年起,就形成繁瑣的程序。直到十六世紀宗教改革運動後,長老會除去許多繁文縟節,恢復到以賽亞書6:1-8的禮拜程序,並以本土語言讀經及講道,而不用天主教視為高貴神聖的拉丁語來講道。1644年英國韋斯敏斯德會議所通過的《禮拜指南》(A directory for the publique worship of God),就列出當時長老教會的禮拜程序,就是根據以賽亞書6:1-8的禮拜主軸程序而來。

皇家的禮拜

以賽亞書6:1-8的禮拜程序又被稱為「皇家先知社會關懷型的禮拜」。以賽亞稱上帝是「大君王─萬軍之耶和華」(6:5),既然稱上帝為大君王,意指以賽亞進入聖殿敬拜就如同晉見國王的禮儀。而聖殿也如同上帝的皇宮,不是一般人可隨意進入的,更不是雜亂叫賣的「菜市場」。要進入皇宮,必須要稟報,然後等待「宣召」方可來到大君王的面前。「宣召」一詞,乃是繼承古代皇家用語,我們可以想像,文武百官要晉見國王,必須等候國王的恩准,在宮殿官大聲宣召「宣…晉見」,此時朝見者才能進入聖殿。此外,我們也可以想像被宣入殿者,他的身份地位也必定崇高,必定與國王有所關連。

這種晉見國王的宣召意涵,在我們的禮拜中已經逐漸被遺忘,甚至司會者也會漫不經心的照本宣科,而忽略他的身份乃是皇宮的宮殿官,他伺立在上帝身旁,同時也引導人晉見上帝。是會眾遺忘禮拜的皇家內涵,則容易對禮拜的參與隨隨便便,對上帝的崇敬反倒比對世上權柄的崇敬還要低。當我們失落禮拜中的皇家內涵,自然就無法感受到以賽亞的經驗,更無法聽見天使的天籟,無法領受上帝的聖言,更無法決志說:「我在這裏,請差遣我!」如果有說,也將是三分鐘熱度。

先知的社會關懷特質

基督信仰不是私有化或獨善其身,而是要參與上帝在世界的更新,對苦難的世界有福音的使命。以賽亞的先知活動正是如此。從經文的脈絡來看,以賽亞書第6章的上文是一連串災禍的審判語(賽5章),下文是亞蘭與以色列聯軍對猶大國的威脅(賽7章)。

以賽亞時代的社會罪惡導致苦難,第5章提及六項災禍:1.貪婪炒地皮(5:8-10)。2.終日花天酒地(5:11-12)。3.懷疑上帝的審判(5:18-19)。4.顛倒是非的司法(5:20)。5.自作聰明(5:21)。6.賄賂枉曲正直(5:22-23)。這也難怪,以賽亞深感自己也身處罪惡極深的社會,他說:「禍哉!我滅亡了!因為我是嘴唇不潔的人,又住在嘴唇不潔的民中」。通過以賽亞書第5章的經文,我們看到上帝與先知以賽亞的社會關懷取向。

此時,猶大國內部腐敗(賽5章)、國王駕崩(賽6:1)、外患逼近(賽7章),先知以賽亞的心情沈重是可想而知的。他必是在看不到社會的良善,見不到國家的希望,又自己徬徨無助時,才特別到聖殿去找上帝想辦法。

以賽亞是擔憂國家社會的危機而被上帝「宣召」晉見。同樣地,我們對個人、生活、家庭、事業、社會、國家與世界憂慮時,乃是上帝呼召我們去晉見祂,並差派我們去關懷苦難的世界。也是因為這種先知的社會關懷特質,使得長老教會的禮拜有著「先憂患,後安樂」的信仰文化。

今日禮拜的更新

除了從以上二點,我們可以清楚知道禮拜的神學內涵之外。我們也可以從以賽亞書6:1-8來探討今日禮拜還有哪些需要更新之處。

(一)讚美的更新:火熱的敬拜

聖歌隊、敬拜團的服事就像撒拉弗。當以賽亞聽到聖歌隊頌讚時,他彷彿聽到撒拉弗的天籟。因此,聖歌隊、敬拜團的服事需要仿效撒拉弗,除了侍立在聖殿的前方服事,他們還「用兩個翅膀遮臉,兩個翅膀遮腳,兩個翅膀飛翔」。遮臉、遮腳表示自己在上帝面前的謙卑與對上帝尊榮的崇敬,因此帶領敬拜者,不適合穿著「鮮豔奪目」的服裝,而應穿著詩袍或謙卑儉樸為主。

所選唱的詩歌,應該如同撒拉弗頌讚上帝的「聖潔」、「榮耀」、「至善」,又宣告「赦罪」的恩言。撒拉弗的讚美方式是「彼此呼喊」,聖殿的門檻的根基震動,殿充滿了煙雲。想必是節奏「震動」門窗,甚至人心也為之震動;而「煙雲」象徵撒拉弗所散發出來的熱情,換言之,這是一場充滿「火熱」的敬拜。

(二)祈禱的更新:會眾的祈禱

祈禱包括認罪與赦罪。以賽亞自認自己是嘴唇不潔又住在嘴唇不潔者的中間,這相當於禮拜中個人的認罪,並為社會認罪代禱。坦白說,我們在禮拜中的祈禱時間太少,都是司會帶領會眾祈禱而已。甚至,祈禱內容常常忽略認罪與赦罪的內涵。為了加以改善,或許我們可以先邀請會眾開口同心祈禱後,再由司會帶領眾人祈禱。

(三)信息的更新:決志的呼召

我們不知道以賽亞先知在這次的敬拜中,所聆聽的信息多長,但是可以肯定的一點,他有聽到上帝呼召:「我可以差遣誰呢?誰肯為我們去呢?」牧師擔任上帝話語的僕人,講道是最重要的服事之一,他必須聆聽上帝的話語,再將上帝所要他傳講的信息傳講給會眾。但是,許多牧師往往講完道,卻沒有「呼召」,這也是我需要反省與努力的地方。每次講道的最後,我都會提到二項反省或可以實踐的信息。在第二場禮拜裡,我就會用比較多的時間來呼召,而在第一場禮拜裡,我也希望能夠加強呼召的部分。

(四)回應的更新:獻身受差遣

有呼召,當然就需要給會眾一段回應決志呼召的祈禱時間。甚至,我也期待邀請決志者來到台前,讓長老們為他們代禱與祝福。上帝沒有拒絕以賽亞所帶來的問題,但上帝也沒有告訴他詳細的解決計畫。反而,上帝只給以賽亞幾句話,要他出去傳(賽6:9-10),直到城邑荒涼,無人居住。

面對上帝的呼召,以賽亞獻身受差遣說:「我在這裏,請差遣我!」回應上帝的話語,包括以奉獻來回應,以服事來回應。但禮拜中的「奉獻」往往被窄化成金錢的奉獻,其真實的意義乃是「獻身」。如果,我們能如先知以賽亞一般的關懷社會,或願意像耶穌基督取僕人的樣式成就光和鹽的使命,我們的屬靈生命就有多成熟。

2011年6月24日 星期五

以音樂榮耀上帝的蕭泰然長老

以音樂榮耀上帝的蕭泰然長老
2011.6.24
黃春生牧師

年輕時我參與聖歌隊的服事,當時指揮潘茂涼長老就經常挑選音樂大師蕭泰然長老(Tyzen Hsiao)的樂曲,從那時開始,我就喜愛蕭泰然教授的樂曲。我曾幾次在淡水教會、台北東門教會遇見蕭教授,只見他瘦長的身影與謙卑的神態,他被台灣音樂界譽為「台灣拉赫曼尼諾夫-最後的浪漫主義鋼琴詩人」,他體弱有三次病危,但都得上帝的保守。2000年11月29日他回美國調養身體,離台前,他發表新作-清唱劇「浪子」,而我也受友人邀請到國家音樂廳聆聽,一起為他在音樂事奉上作見證。在此就將所認識的蕭教授介紹給兄姊。

蕭教授的聖樂作品,我很喜歡吟唱,而他也是本土聖樂創作者中,最為人所熟知,也最受海內外音樂界所肯定的音樂家,其台語詩歌創作《至聖的神聽阮祈檮》、《我的心神啊!你著讚美耶和華》、《耶穌召我來行天路》、《信、望、愛》、《主禱文》、《詩篇八十四篇─你居起的所在怎樣許可意愛》、《詩篇二十三篇─雖然行過死蔭的幽谷》等,均流露出動人的懇祈,觸動人心。在本土民謠作品上有《玉山頌》、《嘸通嫌台灣》、《蕃薯不怕落土爛》、《出外人》、《點心擔》等則風格浪漫,不時呈現濃厚的鄉愁,令人動容。1999年他的小提琴作品「台灣情 泰然心」榮獲第十屆最佳作曲人金曲獎,更是對他多年貢獻的肯定。

要了解蕭教授的音樂創作成就與本質,必須從其身為台灣人及基督門徒雙重身份上著手。他的音樂表達了台灣人長久以來被壓抑的心聲,但卻非以憤世嫉俗的激倩方式呈現,相反地,是一種溫柔謙卑的入世情懷,而這正是基督信仰的精神所在。他成長於傳統的長老教會家庭,祖父是傳道人,父親是長老,母親則是留日鋼琴家,在全高雄只有兩架琴的艱困年代裡,他有幸終日浸淫在音樂的世界中,教會音樂、聖詩、讚美詩以及宗教意味濃厚的西洋古典樂,形塑了他對音樂的熱情及對敬虔的體會。

蕭泰然教授的音樂富涵生命力與對鄉土的深情,曾創作無數膾炙人口的作品,民進黨遊行時常唱的出頭天進行曲即是出於他的手筆,雖然創作的基點非關政治,卻使他在戒嚴時期成為黑名單,為此,他遠赴美國,在異鄉度過人生中最重要的歲月。卻顧所來徑,蕭泰然沒有失落的傷感,仍以一賞平靜溫柔的口吻說道:「凡事都要謝恩,雖然我只求平靜地度過此生,上帝卻使我的一生充滿風波起伏」

深為糖尿病、心臟病所苦的蕭泰然,憶起1993年那次攸關生死的心臟手術時,猶自印象深刻地說道:「當時血管迸裂,幾近於死,連醫生也宣告已經沒有希望,我只有祈禱上帝:「我的(一九四七年序曲)還沒有完成,總共要寫六、七十頁,現在才寫了兩頁,如果我死了,你要幫我完成!」上帝聽了他的祈求,存活他的生命,1994年他完成了《一九四七序曲》。自此,蕭泰然對生命中「不可知的變數」感受日深,這更使他深信,音樂是上帝所予的託付,且以保羅「我不傳福音就有禍了」為對比,說道:「我不作曲就有禍了」來表達自己對上帝至重至深的愛,「我還有很多事沒有做,還沒有資格被上帝召去」,他願意用餘存的光陰來為教會、為台灣譜更多曲子。

一首令人敬畏的作品《一九四七序曲》於1995年6月3日於美國奧克蘭市舉行世界首演,由衛斯‧甘尼(Wes Kenney)指揮奧克蘭青年管絃樂團演出。他說:「我盼望能用音樂、用愛來為二二八療傷」,《序曲》不是悲歌,而是為要帶出盼望,與其說《一九四七序曲》是對台灣歷史的反省,不如說它是一種「邀請」,邀請我們以愛、以信心、以團結來重建我們的家鄉,締造一個鳥語花香、民主自由、族群共融的美麗島台灣,這也正是《序曲》的信息所在。

同年(1995)7月10日,《一九四七序曲》於臺北國父紀念館「島國的旋律」音樂會,由奧克蘭青年管絃樂團舉行臺灣首演時,我也榮幸參與合唱。之後,《一九四七序曲》隨後在俄羅斯、美國等地多次發表。 隨著音符的高亢與低吟,蕭泰然長老以演繹上帝的愛為終生職志,他用音樂見證了對基督信仰的熱愛,以及對台灣土地的情。是我們主內兄姊的好弟兄,也是我們的模範。

※6/26(日)晚7:55-8:55民視新聞台(53)台灣演義,即將介紹一位愛上帝的「台灣音樂家蕭泰然」,歡迎兄姊準時收看。

音樂大師蕭泰然病逝 享壽77歲-民視新聞 (2015.2.24) 

台灣音樂家蕭泰然-1


台灣音樂家蕭泰然-2


台灣音樂家蕭泰然-3


台灣音樂家蕭泰然-4

公共電視製播HD


捷克指揮家Macal指揮高雄市交響樂團(2009.3.15)




《愛與希望》詞:李敏勇
種一欉樹仔 在咱的土地 
不是為著恨 是為著愛 
二二八 這一天 
你我作伙來思念 失去的親人 

種一欉樹仔 在咱的心內 
不是為著死 是為著希望 
二二八 這一天 
你我鬥陣相安慰 不通尚悲傷 

從每一片葉子 愛與希望在成長 
樹仔會釘根在咱的土地 
樹仔會伸上咱的天 
黑暗的時陣看著天星 
在樹頂閃熾

臺灣翠青詞:鄭兒玉牧師 (1922年6月27日-2014年12月11日)
太平洋西南海邊 美麗島臺灣翠青
早前受外邦統治 獨立今在出頭天
共和國憲法的基礎 四族群平等相協助
人類文化世界和平 國民向前貢獻才能

嘸通嫌台灣

出頭天進行曲




※蕭泰然長老2015.2.24(洛杉磯時間)早上8:15安息主懷,告別禮拜由美國洛杉磯牧谷長老教會安排。
蕭泰然教授 (1938年1月1日-2015年2月24日)

2011年6月23日 星期四

The Reflective Leader 反思的領袖


The Reflective Leader 反思的領袖
黃春生牧師
著名的英國Canterbury Press出版社於本月(2011/6/30)剛出版一本關於團隊領導的好書《The Reflective Leader》。The Reflective Leader這幾年已經成為行政管理與領導學最夯的主題,而這個管理學重大的轉向,正在逐漸發揮它的影響力,甚至這幾年也在英國國教Anglican Church(安利甘教會)中掀起一陣change(尋求改變)的風潮,好使教會在廿一世紀更加充滿組織與領導的活力。

本書有二位作者。作者Alan Smith是St Albans 的主教,也是英格蘭教會前總幹事。他藉由古老智慧並結合現代經驗,幫助讀者更加了解自己、了解別人,進而創建一個蓬勃發展的團隊。另一位作者Peter Shaw是國際著名的組織管理顧問公司Praesta的執行教練,他也是英格蘭教會Guildford diocesan ministry course(吉爾福德教區事工講座)的主要講師。藉由他們二人在各自專業領域中,提供教會領袖諸多契合時代的組織與領導的新思維。

反思(Reflective)是有效領導不可或缺的,因它可幫助我們從長遠來看,看到更大的願景。我們深處快速變化的世界,我們需要更多的時間來深思熟慮。反思的領袖著眼於神的智慧,並養成反思的習慣,並切實改變他所帶領的組織。

偉大的領袖往往是通過純粹的人格力量來帶領公司或組織。但是,大多數的領導人都是普通的人,都需要神的智慧。成功領導的關鍵之一是能夠反映出,一個人對自己的強項和弱項的呈顯,以及他對人性和行為的認知,如此才能激發人最好的潛質,建立團隊精神和鼓舞人心。本書提出了一個有助於長久有效領導的方針:反思的藝術,識別事實的關鍵,如何衡量風險,如何培養自我認識和了解他人,如何區分的知識和智慧,傾聽的藝術,建立共同的願景等。從他們豐富的經驗,培訓企業領袖,及參與公共事務的經驗中,作者提供讀者一個明智且可靠的方針。

讀完這本書後,我有意列入「教會行政與事工」的指定書籍,希望幫助神學生能藉由古老的聖經智慧,養成反思的領導特質,進而活絡教會的管理,建立卓越的團隊,激勵同工委身於基督。

推薦文章:
反思領導在教育的運用 Prospective School Leaders’ Educational Platform
The Effects of Guided Reflection on Educational Leadership Practi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