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9月27日 星期一

大失血!

大失血

一般說起來,女人愛買衣服、鞋子,男人愛買3C電子產品。那麼牧師愛買什麼呢?我發現牧師愛買「書」。幾個禮拜前去開中會,在空檔時去逛了一下書攤,馬上就預購一套教會公報社翻譯的 Interpretation: A Bible Commentary for Teaching and Preaching 註釋書,那一套也不一定要買,因為我已經有那一套英文的註釋書。但是,還是忍不住的敗(buy)下去。
二十年前我請在英國留學的友人向英國亞伯丁大學榮譽教授馬歇爾 (I. Howard Marshall)索取親筆簽名的路加福音註釋。這一本註釋書迄今仍是最好的路加福音註釋書。最近台灣校園出版社翻譯馬歇爾《路加:歷史學家與神學家》這本新書,我一看到又敗(buy)下去了。欣喜之下又買了幾本校園的書。 加上昨晚(2010/9/26)與太太帶孩子去信義誠品看書,結果變成買書大會。合計一下,預購公報社的註釋書、校園書房購書、誠品書店購書,一連幾天就花了快二萬元的書錢。大失血....慘不忍睹。好懷念前總統李登輝先生的那一句老話「戒急用忍」。XD

2010年9月23日 星期四

書‧經典‧聖經

書‧經典‧聖經(演講大綱)
黃春生牧師

一、書
書的形成、淬煉

二、經典
音樂、文學、藝術、美學、哲學、科學

四書、五經、論語、孟子、大學…

紅樓夢、三國演義、水滸傳、西遊記、儒林外史…

詩詞歌賦…

三、聖經
◆聖經的目的:道德勸說?勸人為善?
◆聖經作為神聖經典的必然性
◆根據英國聖經公會的統計
    聖經自從1454年開始印刷出版以來,截至到1992年,已經印製了近6億本
    世界最大的聖經印刷廠——南京愛德。1988年至今已經印刷6000多萬本聖經,現在年印刷量已經達到1200萬本。
    聖經到2009年底,聖經已被翻譯成2508種語言
◆911事件9週年
    耶穌說:「要愛你們的仇敵,並且為迫害你們的人禱告。」(太5:44)
    馬太福音5:9「促進和平的人多麼有福啊;上帝要稱他們為兒女!
◆1782年,英國危勒斯省愛地雷斯城,織布匠的女兒瑪麗
◆1839年33歲美國海軍上尉莫瑞(Matthew Fontaine Maury)
    詩篇8:8:「空中的鳥、海裡的魚,凡經行海道的,都服在他的腳下。」
◆18世紀暹邏聖經的翻譯

◆提摩太後書3:14-17
14但是,你要持守你所接受和確信的真理。你曉得誰是你的導師;15你也記得你從小就明白聖經,就是能給你智慧、指引你藉著信基督耶穌而獲得拯救的那本書。16全部聖經是受上帝靈感而寫的〔或譯:受上帝靈感而寫的每一卷聖經〕,對於教導真理、指責謬誤、糾正過錯、指示人生正路,都有益處,17要使事奉上帝的人得到充分的準備,能做各種善事。

2010年9月15日 星期三

永恆的渴望

永恆的渴望

假如你家養了一頭狗,也許你或許羨慕牠那種單純的生活。牠躺在前門口的台階上,啃著骨頭,好像是十分的滿足。牠只要在食物、住處、伴侶及性慾等生理本能的需求上得到滿意,牠就會感到滿足。

但是讓人生活在這樣的標準上卻是不能使他感到滿足的。人是一個得不到安息的受造物,他的渴望無窮盡。我們每一個人,從文盲到大學教授,從窮苦勞工到鉅子,都像是在追尋著甚麼東西似的。但很可惜地,人在生命以外所追求的往往顯得毫無意義。聖經把人描寫成「好像翻騰的海,不得平靜」(賽57:20)。那麼,我們到底需要甚麼,才能使我們這種本性不得平靜的慾望得到真正的滿足呢?

人生的意義到底是甚麼呢?人生在世上汲汲於金錢、名譽、學問、宴樂、情慾,到底是為了追求些甚麼呢?甚麼是人類心靈渴望之源呢?甚麼能夠解除人心靈之飢渴呢?

如果我告訴你說,人在他本性的深處是渴望著上帝,你一定會感覺到驚訝。這種追求常是無意識的,它是人想要與他的創造主重新和好的一種永恆衝動。人無止盡的渴望,就如同聖經傳道書3:11所說:「上帝造萬物,各按其時成為美好,又將永生〔原文是永遠〕安置在世人心裏。然而上帝從始至終的作為,人不能參透。」第四世紀神學家奧古斯丁在《懺悔錄》說明這個真理:「上帝啊!我們的心是為祢而被造的,在它裏面沒有平靜,除非它在祢裏面得到安息。」法國數學家,也是創立真空理論並奠定微積分基礎的巴斯噶(Blaise Pascal)這樣說:「在每一個人的心裏都有一個容納上帝形象的真空。」

聖經對這種現象加以解釋,人起初是照著上帝的形象而被造,有上帝的印記在人的裡面。人起初受造的目的乃是要他認識上帝,並喜歡與造他的主來往。不管人怎樣墮落遠離上帝,他的本性總是不會使他完全忘記這個目的的。在人心靈與良心的深處,總有微聲在呼喚、呼喚、呼喚他歸向上帝。雖然他可能還沒有覺察到,卻是一直在追求著。人稱之為追求快樂、意義或者滿足。事實上,這乃是他在尋找上帝,重新認識他的創造主的一種渴求。

但是又因為何事,使人與上帝隔絕了?為何人尋求上帝,卻尋不著?是什麼阻礙人尋找上帝呢?在古老的文獻《創世記》中,我們看到人寧可聽撒但的甜言蜜語,而忽略上帝的約,人離開上帝的話語,就陷入罪惡的裡面。也因為罪,人不願意順服創造主的話語,而遠離上帝,過著自我為中心的生活。罪惡進入世界,人與人之間的那種密切的關係便因此而遭受破壞。人迷失了,與上帝隔絕了,隨著時代的過去,人愈來愈剛愎與邪惡。因此,箴言1:28說:「那時,你們必呼求我,我卻不答應,懇切地尋找我,卻尋不見。 」

因為尋不見,所以上帝差派祂的使者、先知傳遞信息,好使人歸正回到上帝的面前,好使人與造物主和好,好使人的心靈得到滿足。在末後的日子,上帝親自成為人的樣式,來到世間傳講上帝國的信息,耶穌說:「因為這百姓油蒙了心,耳朵發沉,眼睛閉著,恐怕眼睛看見,耳朵聽見,心裏明白,回轉過來,我就醫治他們。」(太13:15) 原本與上帝隔絕的心,要因為回轉信靠耶穌,就必得醫治。最後,人心中那上帝形象的「真空」,人那永恆的渴望,最後將在上帝的裡面得到安息。

2010年9月14日 星期二

專題演講:教會的領袖(講義)

專題演講:教會的領袖(講義)
黃春生牧師
一、教會牧養與管理(出埃及記18:13-27)
1. 人才選拔及訓練
2. 權力委任
3. 工作指示
4. 控制範圍

二、教會領袖
(一)領袖的潛質—F.A.S.T.
1. Faithful:忠心--是最基本的條件
2. Available:抽身事奉--甘心樂意的服事
3. Submissive:順服--順服會帶來祝福
4. Teachable:受教--受教是謙卑的標誌

(二)領袖的培養
1. 頭—所知。上帝的話語是生命和事奉的根基。
2. 心—所是。事奉出自一個人的所是,也就是他的品德和恩賜。
3. 手—所做。以事奉來裝備,及時的裝備。

三、牧養的五種角色
(一)領袖:要做一個成功的領袖,你必須走在你所帶領的人前面
1. 核心價值、使命、異象
2. 策略和計畫
知道教會的計畫
執行教會的計畫
考核計畫的執行
‧PDCA模式—戴明循環(Deming Cycle):企畫(Plan)→執行(Do)→考核(Check)→處置(Action)
3. 禱告:以禱告托住你的行動
4. 堅持忍耐:直到社區轉化、教會復興

(二)促進者:促進牧養、訓練的達成
門徒訓練、培養領袖
強化關係、落實計畫

(三)牧者:確保每一位同工、會友都得到牧養
1. 牧者的權柄:愛上帝愛人、恩典和真理、上帝的話語
2. 牧者的事奉:帶領、關心、管教

(四)督導者:確認並督導有潛質成為領袖的同工,藉此培養領袖
1. 步驟:我做你看→你我一起做→你做我看
2. 人們無法發揮正常表現的四個普遍原因
不知道為什麼要做傳遞核心價值、使命、異象
不知道該做什麼說明角色,執行策略、工作說明
不知道要怎麼做督導技巧、作業流程
無法控制的障礙找出問題

(五)動員者:動員委身服事上帝,委身教會計畫
‧成功動員者的關鍵
1. 相信
2. 以身教來領導
3. 挑戰他人服事神

2010年9月13日 星期一

和尚版聖經

和尚版聖經
黃春生
(本文發表於1998.10.8,同意「基督教智庫」2003.9.25轉載,PCTBBS轉載)

聖經是全世界最多人看的書,至1997年底共翻譯成2167種的語言。光1997年整年全世界的聖經賣出五億三千萬多本。翻譯聖經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每一過程中都有許多感人的故事。1800年代,當宣教師將福音帶到泰國時就發生一段感人的故事。宣教師在泰國宣教時發現如果不翻譯成泰文就無法在泰國宣揚,所以就商請聖經公會進行翻譯工作。聖經公會初步調查發現要翻譯泰文聖經很困難,因為泰國的文學家和語言學家大多是和尚,因為那時可以讀書的人除了貴族之外就是和尚。雖然當時泰國有基督徒,但是都是一般平民,沒受高等的教育。

經過一番的波折,聖經公會找到當時正在英國讀大學的泰國王子,且他剛受洗成為基督徒。他向聖經公會表示要簡單的翻譯幾頁他可以,但是要在短時間翻譯全本聖經他沒有辦法。但是他可以介紹泰王御前的大和尚。他精通古代、現代的泰文,是當時泰國文學最高的泰斗,且他年輕時也到英國劍橋大學留學過,英文也沒問題。所以聖經公會就決定將此事放在祈禱中。

起初大和尚當然不答應。最後王子出面對大和尚說:「西方如此的進步,主要是受到基督教的影響,而基督教又是根據聖經來的。今日我們泰國如果要進步就需要研究聖經,來了解西方進步的方法」。大和尚就說,既然是為幫助泰國進步那我就試試看。接著他說:「不過我有三個條件。第一、如果聖經裡面有毀謗佛教我就不翻譯。」這點不用擔心,聖經沒有提到佛教;「第二、如果翻譯到一半,愧對自己的良心就不翻譯」大家聽到這點覺得大和尚隨時都可以喊說不翻譯,但是為了能翻譯就答應他了;「第三、所有的翻譯都要算錢,並且最後要拿來蓋廟宇」,這點大家很為難,如果讓人知道聖經公會拿錢給人蓋廟宇這怎麼可以,大家在猶豫不決時,大和尚說:「如果這項條件不能答應就不要翻譯了」,最後聖經公會答應他的要求。

一開始翻譯新約的過程並不順利,有幾次大和尚鬧著要退出。直到有天大和尚翻譯到路加福音23章耶穌被釘十字架時所說的話時,他突然大哭,其他翻譯的聖經學家看到,就想這下完了,不知道他又是哪條神經不對。仔細一聽大和尚哭著說:「主啊!我是個罪人,請赦免我」,這下大家才鬆口氣。之後大和尚廢寢忘食的翻譯,連聖經公會的教授都受到感動。後來因迫害於是他放棄御前大和尚的身分流亡英國,並繼續翻譯未完成的泰文聖經。

每一本聖經都有它的名字,如「白話字」聖經、「和合本」聖經。所以這本聖經完成了也不例外,聖經公會要替這本聖經取個名字。要取什麼名字比較好,之後就取名為—「和尚版」聖經,這本也是泰國現在主要的聖經版本。

※泰國昔稱暹羅。
※這故事發生在英國聖經公會成立初期,筆者曾向台灣聖經公會總幹事賴俊明牧師求證過此見證。

2010年9月3日 星期五

出埃及的再思

出埃及的再思
出埃及記14:5~14 路加福音4:18~21
黃春生
(1997年10月講於台北七星中會和平教會,1998年刊登在台神《牧杖會》校刊中)

最近幾年是台灣面臨主權定位的關鍵時刻,許多有遠見、有負擔的基督徒不斷為台灣前途祈禱。在1997年的628,有一萬三千多名基督徒,從全國各地聚集在台北市政府前,一起禱告的壯觀景象,他們跪在地上,不管身上淋著雨,全身都濕透了,仍定睛齊心的祈禱,所為的是什麼?決不是個人得利益罷了!他們所關心的是台灣前途。到底咱的國家將走上民主自由,還是終被中國所併吞、壓制,將大大的考驗著台灣的人民,尤其考驗著基督徒是否善用上帝所賞賜-自決的心志,作出有智慧的行動來決定台灣的前途。每次選舉台灣的國家定位一再的被提出,尤其從今年的選舉「台灣優先、台灣第一」是最熱門的標語就可看出,國家的定位仍將是往後數十年選舉的重要議題。

事實上,自從1911年美國總統威爾遜提出民族自決以來,世界約增加了近150個國家,這種尊重人權的自決行動,與掙脫被奴役的精神,早在聖經裡有先例可循:

當以色列人在埃及受到壓制的時,他們的自決使他們願意追求自由、釋放。以色列人出埃及的原因(出埃及記3:7~10),是因為他們受到困苦、欺壓,他們哀求的聲音上帝已經聽見,所以上帝呼召摩西來完成拯救的工作。

過去我們對出埃及的了解,常強調在空間性,也就是認為出埃及的目的是為了得到應許之地;但是這種認識不夠完全。出埃及的目的是為了離開受壓制的埃及,建立一個新而獨立的自由國度,充滿上帝公義、和平的國度,在那個國度裡,他們可以從埃及「分別出來」,並專一的敬拜上帝。

為什麼出埃及的目的不是要得到迦南地,是為了得到自由、釋放,能夠敬拜上帝?

「流奶與蜜」,流奶指畜牧業,流蜜指蔬果豐盛的農業。但事實上,巴勒斯坦(迦南地)雨水不多,許多土地是砂石黃土的曠野,不適合畜牧與農業的發展;只有少部份的土地可以發展畜牧業與農業。

而以色列人尚未離開埃及時,他們是住在埃及最好的土地「歌珊」(尼羅河三角洲現在也是世界重要的農畜重區)(創47:5~6)。創世記還記載迦南地遇到大飢荒,約瑟的父親與兄弟才跑到埃及的歌珊逃避迦南地的飢荒,一逃就經過430年(創12:40)。所以,論流奶與蜜的農畜條件,歌珊比迦南地更是。

為何以色列人要放棄歌珊而取迦南?很重要的是他們放棄歌珊是因為他們要逃脫奴隸的生活,在出埃及記3:7-10記載因為他們受到困苦、欺壓,他們哀求的聲音上帝已經聽見。所以,上帝呼召摩西帶領百姓離開受壓制的所在,使百姓得到自由的釋放。如此看來出埃及所要去「流奶與蜜的迦南地」實質上的意義是為了要使受壓制的得到自由,建立一個充滿上帝愛、和平、公義的國度。換成現在民主社會的理解,就是過去以色列人在埃及沒有國家的主體性,受到壓制、困苦,現在摩西領以色列出埃及就是要建立以色列人的主體性,使受壓制的百姓得到自由,建立一個新而獨立的國家,一個充滿上帝愛、和平、公義的國度。

「被擄的得釋放,受壓制的得自由」的拯救觀念一直是聖經中重要的主題。從創世記到啟示錄都記載著上帝的拯救計畫與作為,但是很多基督徒對聖經拯救的記載卻有許多不明白。
有一天有位青年跑來問我說:「黃哥!啟示錄21章記載『新天新地,海也不再有』,當我看到之後我覺得我不想上天堂,因為我喜歡游泳,為什麼上帝在新天新地裡不創造海,讓喜愛海的人也能享受到上帝的創造呢?」我告訴他說:「『新天新地,海也不再有』的『海』是指羅馬帝國的壓迫政權,因為羅馬帝國是從地中海的另一端來的,所以就用『海』來暗喻。就像啟示錄拿『龍』來暗指羅馬皇帝,因為當時的基督徒和教會常受到羅馬政權的壓迫與殘害,所以他們期待這一極權壓迫的政權早日被上帝所擊敗,並享受新天新地所帶來的自由與公義。如果,啟示錄直接說『新天新地,不再有羅馬帝國的暴政』,那麼啟示錄這本書可能馬上會被查禁,而寫書的人也有可能被扣上煽動罪。」

確實,上帝的話是釋放人的,不僅是肉體上的釋放,也是心靈上的釋放。每個世代裡,上帝都呼召他的兒女將「被擄的得釋放,受壓制的得自由」的信息報給人知道,甚至上帝道成肉身來到地面上,宣告上帝國的福音就是要使「被擄的得釋放,瞎眼的得看見,叫那受壓制的得自由,報告上帝悅納人的禧年」。這就是耶穌傳道的宣告。

過去摩西領以色列人出埃及,脫離受壓制,現在耶穌領所有的世人也是要脫離受壓制,好像是另一次更大的出埃及事件,一件更大的解放運動。摩西的出埃及是領以色列人,耶穌的出埃及是領所有世人,使人類的社會通過信仰的認識,走向自由、釋放的上帝國。

但是,在每次的「被擄的得釋放,受壓制的得自由」的解放運動中,都有著反對上帝改革、拯救的勢力。透過出埃及的再思,讓我們一起來探討,到底是哪些勢力在反對上帝。翻開歷史,任何一項朝向上帝國釋放、自由、公義的改革運動,必然受到三種人物的反對與阻擾:一、「既得利益者」;二、「既得觀念者」;三、「既得習慣者」。現在就讓我們透過這三種人來反省。

一、來自既得利益者的反對

為什麼摩西要領以色列人離開埃及時,法老始終反對到底,直到上帝降下第十樣災難殺死埃及境內所有頭胎的人或牲畜,法老才鬆口答應以色列人離開埃及。但是,直到以色列人離開埃及的同時,法老又變心反悔。法老之所以變心,是因為他需要以色列人當奴歷來服事埃及人,以色列人離開之後,一切的苦力,一切的耕作、建設,誰要來做呢?因為他們已經習慣以色列人做免費的勞工,當他們喪失既得利益,所以他們最極力反對。

這情況在人類歷史中也不斷反覆,在宗教改革時期反對馬丁路德改革最力者,正是主張「贖罪券」的羅馬天主教。而在大清帝國末年,康梁變法主張廢除科舉制度,反對最大的是既得利益的秀才、舉人。同樣的,在台灣反對大學廢除「國父思想」、「三民主義」課程,極力反對的是教這兩門課的多數先生們;而社會要求廢除「軍訓教官制度」時,反對最力的是軍訓教官。同樣的,反對國中「認識台灣」教材的人,往往是以「中國為中心,台灣為邊陲」為思考的人,因為以台灣為中心的教育,將動搖到他們既得的政治資源。

這種既得利益者的反改革、反釋放,也在修憲中浮現出來。為什麼美國那麼大只需要三級政府,台灣那麼小卻需五級政府,有如嬰孩穿大人的衣服。其實我們不難看出反對廢省、反改革的既得利益的心態。因為這關係著2000年的總統大選的政治資源。

但是,歷史上也有許多人雖然他是既得利益者,但是他卻願意放棄,與受苦的人站在一起,如美國國父華盛頓,他原本是英國在北美洲殖民統治的高級軍官,但是他與清教徒站在一起反抗當時的英國殖民者,所以華盛頓被公推為獨立運動的總司令,帶領人民反抗母國(英國),並且得到當時獨立後的法國支持,組成美法聯軍終於戰勝母國。另外一位是美國總統林肯,他原本可以享受黑人繼續為白人做奴隸,但是因為信仰的緣故他放棄做一位既得利益者,甘願為了釋放黑人使他們得自由來努力。真人真事的電影「辛德勒名單」的主角辛德勒是一位發戰爭財的既得利益的德國人,但是他後來放棄他的既得利益,轉而與受苦的猶太人站在一起幫助他們。

南非種族隔離政策下,黑人的生命甚至比野生動物還不值錢。殺死野生動物罰款最高可罰款三百萬南非幣,而殺死黑人僅罰三百元南非幣。但是我們都知道身為白人的總統戴克拉克(本身為教會長老)卻主張廢除種族隔離政策,實施全國大選,並選出黑人政治犯曼德拉為總統,自己卻暗自下台。雖是如此,他卻是站在信仰尊重上帝所賦予人尊貴的生命。之後,卻被曼德拉不計前嫌納為副總統。在這件事情上雙方都展現出基督徒的美德。路加福音19;1-10所記載,撒該原本也是一位既得利益的稅吏,但是聖經記載他受到福音而改變,將他所得的錢財分給窮人,若曾訛詐誰就還他四倍。原來,既得利益者也能受到改變的。

二、來自既得觀念者的反對

反改革除了在上的既得利益者之外,在下的人往往也可能是既得觀念的反對者。當摩西領以色列出埃及時,前有紅海、曠野,後有埃及的追兵。出埃及記14:11描述百姓對摩西抱怨「難道在埃及沒有墓地,你把我們帶來死在曠野嗎?你為什麼這樣待我們,將我們從埃及領出來呢?」在百姓的觀念裡面,在埃及是死路一條,在曠野無法生活也是死路一條,至少在埃及可以「維持現狀」來活,可以慢一腳步來死。但是,他們卻不明白上帝憐憫人,給人自決的意志,通過自決來選擇順服上帝旨意的安排,或者反對上帝的安排。上帝給人的安排是釋放的、是自由的、是追求和平與公義的社會,是上帝國行在天上如同行在地上,是合乎上帝旨意的國度。

但以色列百姓中還有許多人的思想停留在「既得觀念」。在他們既得的觀念中,認為在埃及受到奴役、不平等待遇,忍耐就過去了,何必冒著危險追求什麼釋放、自由、和平、公義,因為在他們的既得觀念裡,不知道這些是屬於上帝的本質,寧願存著鴕鳥心態,不去思考,甚至害怕他既得的觀念受到搖動。

在台灣追求國家主權的獨立,是本著自由、和平,追求上帝給人的公義,使數百年來受壓制的台灣人心靈得到釋放,這是教會的上帝國宣教的理念。但是,台灣人還有許多人的既得觀念裡,還是希望維持現狀,維持受到國際社會排擠的現狀,維持受中國併吞的現狀,維持受壓制的現狀就是人的既得觀念。正如,大清帝國最後一個太監在看到皇帝制度要結束時,說:「沒有了皇帝,國還能成為國嗎?」既得觀念者所說的話還真類似,有人說:「台灣在廢省後,省還能成為省嗎?這不就叫台灣省民去跳海,叫台灣省的學生沒有學校念嗎?」但是,在信仰裡我要呼籲親愛的弟兄姊妹,如果有害怕思考,害怕自決的人,甚至是期待維持現狀的人,在未來幾年裡是需要思考自決的時候了。

此外對於「國號」的問題,我們更應跳脫「既得觀念」的束縛。因為「中華民國(Republic of China)」早在1971年被「中華人民共和國(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在聯合國所繼承。若從英文來看就很清楚,people's是形容詞,因此可翻譯成「屬於人民的『中華民國』」,況且在聯合國的常任理事國的註冊仍是「中國(Republic of China)」,因此「中國」在國際間只有一個名稱就是「Republic of China」,但這個名稱卻是屬於「中華人民共和國」所有。況且現今的國際社會乃是採取「國籍主義」來認定你是什麼人,若是我們自稱為「中國人」就是在告訴國際社會我們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公民」,事實上,我們並沒有被「中華人民共和國」統治過一天。或許有人說「中國人」一詞是指「種族」,但是在歷史上我們通稱為「漢民族」或「漢人」,但事實上已經沒有純粹的漢族人,因為數千年來中原大陸已歷經無數的種族融合,如「五胡亂華」等。因此「中華人民共和國」不談「國籍主義」而高呼「民族主義」來凝聚既得觀念者的支持是可以理解的。

如今在台灣既得觀念的人很多,原因乃是源自既有的執政者所授意的大中國思維的教育內容。但本人也看到許多有新觀念的人才輩出,這些人包括原住民,1949年以後來台的新住民與其後代,和三、四百年前來此的漢人後裔。但願國共兩黨過去的內戰可以終止,不要禍延後代,尊重人民的民主、自由的自決權力,讓不同的意見主張都受到保障,更能創造一個合乎上帝的本質的國家,一個充滿釋放、自由、和平、公義的國度。

三、來自既得習慣者的反對

與既得觀念者相似的是既得習慣者。反對摩西所帶來的解放運動的一群人就是既得習慣者,出埃及記14:12有百姓代表來向摩西抗議說:「我們在埃及豈沒有對你說過,不要攪擾我們,容我們服事埃及人嗎?」他們認為我們當奴隸被壓制很習慣,為什麼要使他們得釋放、得自由。就像我們向人傳福音時,有人會認為說,我拜媽祖、關公等等拜得很習慣,為什麼要我相信使人得自由與釋放的上帝。

既得習慣者每個世代都有,當大清帝國結束後,有人在面臨剪掉辮子時卻痛哭流涕,他們已經習慣留辮子。當早期宣教師要求女信徒不要纏腳布有礙身體發育時,卻受到既得習慣者大罵是妖言惑眾。當美國總統林肯解放黑奴時,許多黑奴卻渾身不自在,起來痛罵林肯,甚至刺殺林肯的人,不正是黑人嗎?

有次我在整理抽屜的時候,發現居然有許多三、四年前的東西,甚至有一張十年前不要的紙條。因為抽屜每天都在使用,放的東西在哪裡不用看也可以摸黑摸到,我已經很習慣我的生活方式,但是年久不加以整理卻無端的放了一些垃圾。政黨不輪替也是如此,權勢愈做愈大,到頭來成為專制的政權要救就需要猛藥「革命」。既得習慣的生活,總是讓人一陳不變沒有創新。若人的心靈沒有反省,久而久之心靈就積舊陳苛。若是不好的觀念阻礙了上帝的本質或旨意,那豈不是與上帝為敵。

其實,每個人都有可能是在釋放得自由的過程中,成為既得利益者、既得觀念者、既得習慣者來反對改革,來反對上帝國行在天上如同行在地上的祝福。正如,以色列百姓當中,有人在出埃及得釋放、得自由的過程中,扮演出反動的勢力。雖然有這三種勢力反對摩西,但是摩西卻不責備他們,並說:「不要懼怕,只管站住!看耶和華今天向你們所要施行的救恩。」(出14:13)

我們每個人都要省察自己在國家中、社會中、教會中是否是這三種人之一,如果有就讓我們反省,並且深信上帝給人的釋放,如摩西對百姓所說的「不要懼怕」,好使我們得以追求上帝給人的自由、和平、公義、愛的國度。如此在地上、國家、社會、教會中就顯現出上帝國,正如耶穌所說:「上帝悅納人的禧年,今天就應驗在你們的耳中了。」(路4:21)

閱讀審美的品味

閱讀審美的品味
黃春生牧師

為何我們常容易去「論斷」他人,特別是關乎「美」的事?

就以「哪一種形象的老師感覺比較專業呢?」來談好了。下列哪一種外型是專業的老師?是夾腳拖加短褲、時髦新潮、旗袍、西裝革履,還是舞台裝扮呢?我的答案是都未必。人們往往被既得觀念制約而不自知,一個老師認不認真、專不專業怎能從外表評斷呢?有誰會質疑穿著短褲、拖鞋,留著白鬍子的台大數學系教授楊維哲不專業呢?台大有許多特色老師,王靄農教授喜愛穿著短褲短袖,甚至連冬天都是如此。

大多數的人看問題都看表面,好在有許多哲學大師,他們深入精闢的思維幫助我們看到更根本(根源)的問題。按照德國哲學家高達美(Hans-. George Gadamer)的分析,人文主義的四個主導概念:「教化」(Bildung)、「共通感」(sensus communis)、「判斷力」(Urteilskraft)、及「品味」(Geschmack)是人文主義留給我們最根本的東西。品味由判斷力所規定,品味就是一種審美判斷力,對內在感受所具有的獨特創造力。

我們的審美經驗也是一種自我理解的模式,但是許多人習慣以既有概念來框架他人,對他人的審美進行道德批判、品味批判,卻不知論斷使得關係決裂,不再有人際關係的美感。耶穌說得好:「你們不要論斷人,免得你們被論斷。因為你們怎樣論斷人,也必怎樣被論斷;你們用甚麼量器量給人,也必用甚麼量器量給你們。」

此問題的重點不在於表淺的相互尊重、瞭解,而在於懂不懂得「閱讀」他人的「品味」,而不是以「暴力」去閱讀他人的「品味」。在友善的「閱讀」下,我們的「品味」會逐漸與他人的判斷力互涉、交往,捨棄「暴力」的手段才能邁向「共通感」。對於「暴力」的論斷者,我們只能說他們距離品味與文明還有一段很長的路要走。

應捨棄的「暴力」就是對本質、內涵視而不見,而去惡意解讀、論斷其外在的事物。就一位老師而言,其本質、內涵就是專業的教學、課室的經營、生命的影響,而不在於外在的形式,更不在於形而下的;不是頭皮之上的,而在於頭皮裡面的。箴言18:12「敗壞之先,人心驕傲;尊榮以前,必有謙卑。」挪去自我驕傲的暴力,謙卑才能出現友善的「閱讀」。

應捨棄的「暴力」就是既得觀念、封建思維,大清帝國最後一個太監在看到皇帝制度要結束時,說:「沒有了皇帝,國還能成為國嗎?」既得觀念者所說的話還真類似,有人說:「台灣在廢省後,省還能成為省嗎?這不就叫台灣省民去跳海,叫台灣省的學生沒有學校唸嗎?」既得觀念、封建思維讓我們喪失友善「閱讀」及「品味」的能力。記得十幾年前來到重新教會牧會,有位青年與我年紀相當,染得一頭金髮,也引來旁人的議論。但我對他的讚美,讓他倍感訝異,我欣賞他的金髮,是因為他充滿色彩創意的細胞;就如同我欣賞盧俊義牧師那頭愛心斯坦式的灰白捲毛頭髮,是因為他的頭髮底下是充滿諸多的智慧。

2010年9月1日 星期三

中國初體驗與宣教

中國初體驗與宣教
黃春生牧師
八月九日一早,我攜著妻子與兒子前往桃園搭飛機前往上海,展開為期九天的中國初體驗與宣教旅程。台灣人前往中國旅遊人數眾多,到中國經商更是人數龐大,光是上海市就有一百萬名台商。這次前往中國是我的初體驗,主要目的是在於宣教與信仰交流。很感謝上帝帶領這次的旅程,這次多虧有玉雲執事為我們安排上海及杭州等地的行程,讓我們倍感溫馨。在蘇州、杭州時,春山兄請朋友全程招待與服事我們,令我們極受呵護。之後,我們到東筦虎門太平福音堂,進行敬拜音樂交流與服事,在此地的服事都承蒙我們教會在當地經商的漢勇長老、麗琪、惠行與當地盧牧師的安排,讓我及敬拜團感受到主內的扶持並同得福音的果效。為了這一切,我要更加感謝上帝。

人山人海
人山人海是我對中國第一個印象,第一天到上海沿路上聳立五、六十層的建築少說也有數百棟。上海是國際級的大都會,縝密的地鐵構成都市的交通網。人口與北京、里約、東京、巴黎、倫敦、紐約等並列。設籍人口約有一千九百多萬人,加上外籍商務人士及流動打工人口,約有二千八百萬人,比全台灣人口還要多。我對中國第一個印象就是人口眾多,就連蘇州、杭州的人口都是五、六百萬人,而深圳雖僅有二百萬人設籍,但是確有高達一千五百萬的農民工在此打工餬口。我們這次去東筦宣教,該城市也擁有一千二百萬人,也是以外來的打工人口最多。東筦約有一萬六千家外資企業,香港佔九千家,台灣佔五千家。

資訊封鎖
資訊封鎖是我對中國的第二印象,我們經常藉以聯繫彼此的facebook、plurk都被封鎖,甚至我要點取blogger上的個人網站也是被封鎖的,更別提及那些觸碰中國獨裁神經的字眼,如「六四、西藏、台獨、疆獨...」。這也難怪全世界最大的搜索引擎google寧可堅持企業價值而捨棄中國市場。當地人還提醒我,在中國上網時,所輸入的密碼,返台之後都記得修改。

貧富差距極大
我對中國第三個印象是貧富差距極大。在上海、杭州一帶,開著保時捷、法拉利的跑車還不少,至少在當地都看得到展示中心,路上看到最多的高級車大概就是BMW了。但是,你也可以發現絕大多數的車都是二十幾年前的車款。那些呼嘯而過的高級轎車,與三輪板車之間的強烈對比;高聳的摩天輪與胡同矮房的強烈對立,令我一時轉不過來,是現代與舊時代的錯置。在中國,無論是一流城市上海、杭州,還是工業城市東筦,在路上幾乎都是喇叭聲不斷,彷彿駕駛一手握方向盤,一手按喇叭。「禮讓行人」的基本禮儀在中國極難看見,開車的人似乎將無力開車的行人當成「貧賤」階級,除非你的穿著脫俗。這也難怪在中國許多的路口都可以看到懸掛「認識文明、追趕文明、創造文明」的訴求標語。

至此,我看到貧富差距在中國日益拉大,財富掌握在極少數人的身上,在2009年6月份舉行的中國政協第十一屆常委會會議上,蔡繼明委員說:「中國權威部門的一份報告顯示,0.4%的人掌握了70%的財富,財富集中度高於美國。」在我看來,中國的有錢人是比資本主義還要蠻橫。上海基本工資從十幾年前的960元人民幣漲至3200元,在杭州的藍領勞工薪水約1500元,辦公室的OL約2000元,白領階級約3000元。在東筦藍領薪資約1500元,若是日夜加班可達3000元。但是,每個月賺進數萬人民幣的個體戶還是大有人在,高檔餐館還是門庭若市。

錯過福音先機
在上海會見「全國兩會」(基督教會、天主教會)的同工,那位牧師說得好,在文化大革命時,宗教被革除了,卸下迷信、神秘的面紗,在八O年代改革開放時期,人心靈極為空虛,開始重新尋求宗教的力量,那一段時間是所有宗教活動最為蓬勃的時刻。教會在當時也有些成效,但是礙於中國嚴禁海外力量介入宗教事務,所有教會包括基督教會、天主教會都必須在「全國兩會」的架構下,加入國家制訂的「三自教會」行列,說好聽就是「自立、自養、自傳」,說難聽一點就是杜絕外國宣教團體的「干預」,好讓獨裁政府能夠掌控教會。為了不讓獨裁政府箝制教會的信仰,而有大量的「家庭教會」,中國官方稱這些教會為非法的「地下教會」。也因為,中國政府杜絕國外宣教團體進入中國,而使福音錯過八O年代的先機,但迄今仍有廣大的中國人民的心靈是饑渴的。八O年代教會因為政治箝制的緣故無法得到普世教會的宣教合作,但是隨著經濟改革與開放,越來越多交流機會使得外國宣教組織能藉由相關管道進入中國,我們這次前往東筦也是隨著經濟開放而有的機會。

東筦的服事
早在三年前漢勇長老就邀請敬拜團前往東筦,直到今年七月中旬才確定可以前往的團員。為了預備到東筦的服事,敬拜團團長翰傑安排了數次的練習,團員也必須自行預備分組課程,珊妮、秀如、宛玲負責領唱和聲,翰傑教導爵士鼓,至惠、林瑋負責鍵盤鋼琴,弓普、幸延教導吉他貝斯。8/13禮拜五晚,團員下班之後從台北搭機前往香港,再搭包車前往東筦。香港給予台灣落地簽,但是進入中國就需要台胞證,宛玲的台胞證過期,到了深夜十一點多還滯留在中國海關外,麗琪為此特地從東筦趕到海關,陪同宛玲返回香港,直到凌晨四點才找到落腳的小房間稍做休息,等到中國旅行社開門加簽後,再趕到東筦與大家會合。感謝上帝保守宛玲順利與大家會合及服事。其實,在行李托運及取件時,我們也遇到一些困難,但在這些事上我們都感受到上帝的帶領。
我們此行除了帶領敬拜音樂研習會及敬拜佈道之外,主要目的是促使東筦太平福音堂成立敬拜團,我與在當地工作的青年楊惠行溝通過,請他在當地協助輔導敬拜團的練習。8/15在東筦的敬拜佈道會,惠聰執事還特地從廈門搭飛機前來參加,好感人啊!會後有許多人過來打招呼,有需要代禱的,也有漢勇長老在當地的朋友也前來參加。柯麗琪姊妹告訴黃牧師,晚堂禮拜8:00通常只坐八成,但是當天晚上8:00已經坐滿,甚至二樓也坐滿人。算一算約有四百人。我查了中國統計資料,在虎門設籍人口約11.5萬,外來人口高達60萬人。在東筦虎門區一帶只有二間教會。相較之下,三重市設籍與流動人口約40萬,有22間教會,基督徒約0.7%;那麼,虎門的基督徒比例豈不是更低嗎?但是,太平福音堂的聚會中,我感受到當地基督徒的渴慕。但是礙於法令,中國的教會及困難向外植堂,因此,我也建議當地牧師必須引入「小組牧養」的模式,擴大基層領袖才能使教會更為興旺。保羅勸勉提摩太說:「務要傳道,無論得時不得時,總要專心;並用百般的忍耐,各樣的教訓,責備人、警戒人、勸勉人。 」(提後4:2)確實在艱困的環境下,我們更應該專心倚靠神去傳揚福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