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6月8日 星期五

沒有受洗的人可以領受聖餐嗎?

沒有受洗的人可以領受聖餐嗎?
黃春生牧師

有一回聖餐後,有青年問我說:「牧師,沒有受洗的人可以領受聖餐嗎?」這個問題值得我們去思考。

在基督教會將聖餐視為聖禮,因此我們先來瞭解甚麼是「聖禮」。傳統教會或今日的天主教會將洗禮、聖餐、堅振/堅信禮、告解、結婚、授聖職、為病人傅油等事項列為教會的「七件聖事」。這七件聖事中,並非每一件都具有相同的價值和重要性;前三件(洗禮、聖餐、堅信禮)被視為主要聖禮,又稱為「入門聖禮」因為和一個人接受基督信仰進入教會生活有直接的關係。這三件聖禮當中的洗禮和聖餐,更是普世教會所認同的聖禮。至於其他四件聖禮,其重要性則不如前三件。16世紀宗教改革後的基督教會,則僅將「洗禮」和「聖餐」這兩項列為「聖禮」。
圖片來源:Juan de Juanes(1523-1579) : The Last Supper


聖禮的象徵指涉著上帝在基督裡的救贖恩典,而以餅象徵基督的身體,以葡萄酒或汁象徵基督所流的血。因為聖禮是上帝救贖恩典的行動,全然只能是出於上帝的,因此,有些教會認為既然是出於上帝的恩典,則教會就不應該以任何條件來限制領受聖餐的資格。這樣的主張看起來似乎合理,然而對於這樣的主張,也有人質疑是否符合《聖經》和教會傳統的教導。

聖餐禮儀的源頭可以上溯至舊約時代,它的禮儀在新約時代之前就已經確立下來了。而聖餐則基本上根據保羅在哥林多前書11:17-34的教導,其禮儀的設立溯及耶穌本身,它的原型就是耶穌與門徒一起享用的「最後晚餐」,也稱作「主的晚餐」。從哥林多前書的相關經文看,聖餐包含了「記念」與「分享」基督之生命的兩層重要意義。因此,聖餐和古今教會實施的「愛餐」不一樣,愛餐側重在信徒與信徒之間愛的分享、關懷與交通,而聖餐則指涉到信徒和基督耶穌之生命的直接關係。然而,即使是這樣,「愛餐」這一件事確實也可以被理解為上帝的恩典,只是它仍然和聖餐有別。至於「愛餐」則是任何人都可以參與的。

在保羅的教導中,「敬虔的態度」是領受聖餐的一個重要條件。若非如此,則不但所領受的聖餐沒有意義,更嚴重的是違背了信仰。保羅以相當嚴厲的話,指責那些不用敬虔態度吃聖餐的人,說他們其實是「冒犯了主的身體和血」。(林前11:27)因此,他主張要吃聖餐之前,「人必須先省察自己」,然後才吃;同時,也必須清楚「辨認」所吃的是主的身體、所喝的是主的血,若不這樣做,就是「自招審判」。

保羅清楚指出,聖餐絕對不僅僅是飲食吃喝而已,甚至也不僅僅是領受上帝的恩典賜予;其實,它更具有參與在基督生命中的重要意義,是「立生命之約」的行動,因為所吃喝的是「主的身體」和「主的血」。從這個角度看,領受聖餐甚至可以說是參與在「基督的死」裡面,態度必須是嚴肅的、敬虔的;不明白聖餐中所用的餅和葡萄汁所代表的意義,也不知道整個儀式的內涵意義而領受聖餐的人,則可能在無知中陷自己於罪。因此,保羅在這裡所說的「敬虔」,指的是建立在「信仰」基礎上的宗教虔誠之態度。

約翰.加爾文(John Calvin, 1509-64)也是以此為出發,說明聖餐是「屬靈的筵席」(spiritual banquet),整個聖餐的關鍵在於信仰,領受聖餐是參與在基督的生命中。加爾文很清楚地主張,我們不是為了增進信仰來領受聖餐,而是在信仰中領受聖餐。簡單地說,「信仰」是領受聖餐的前提條件。因此,沒有受洗的人領受聖餐,並沒有信仰的意義;同樣,已經受洗的人,沒有在信仰中領聖餐也是沒有意義的。總之,一位已受洗的基督徒,他必須在耶穌基督裡重新省察自己,以敬虔的態度來領受聖餐,如此才不會「自招審判」,才能帶給生命豐盛的價值。

但是在美國長老教會,小兒洗禮之後就可以接受聖餐。在英國聯合教會則會區分「有酒精」的葡萄酒,及16歲以下領的「無酒精」的葡萄枝。

此外,「主的宴席」也可以是邀請全人類的,是種Open Commounion,對基督徒與非基督徒。若是我們思想「擘餅」最原型是逾越節的晚餐,這晚餐是包括在你們當中「寄居的」,「做客旅的」都可以領受。換言之,逾越節的晚餐是成全「無條件愛」的給予,也提供「避風港」躲避那害命的,人人都在救贖的庇蔭中。在不違反現行的教會法規下,「聖餐」一詞給予主日聖禮典中,讓已受洗者領受;而「擘餅」一詞可以給予主日以外,讓非基督徒領受,特別在受難日時,讓非基督徒也能體驗基督救贖的恩典。

【聖餐四大神學觀】天主教:變質論(transubstantiation)或化質說
信義宗:同質說/合質說(consubstantiation)
慈運理:紀念說(commemoration)
長老宗:信心領受說(receptionism)/屬靈臨在說spiritual presence(禮拜中臨在)


2007年6月5日 星期二

以文字填滿人生

以文字填滿人生
黃春生牧師

猶太人注重文字,也從文字看人生,特別是聖經。他們認為對小孩應該教的事,就如同在白紙上寫東西一樣。而對老人應該教的事又是什麼呢?即是等同在寫了許多字的紙上,找出空白處繼續寫上去。特別是用上帝的話填滿一個人的生命。

我想這些填寫生命的文字有好,也有壞。好的方面,是指人可以透過文字,將信仰見證、祈禱文、生活勵志、工作和旅遊的美記載下來,通過文字來學習與分享上帝所賜給我們每個人的不同恩賜。壞的方面,文字可以形成殺人的利器、抹黑的工具,甚至成為戕害心靈的毒藥。

筆桿更勝於槍桿,文字是帶有能力的。中國出名的史家司馬遷(西元前145-86年),因為用二十年的時間寫「史記」,主要原因就是被漢武帝下冤獄,憤而寫書做史。從黃帝開始,寫到漢武帝,前後長達二千六百多年的時間。可以想像在他筆下的歷代皇帝到底是在幹甚麼。再看看聖經撒母耳記;作者將大衛王殺人之夫、奪人之妻的敗行寫下來,讓以色列後代子孫在歌頌大衛王時,也知道他的軟弱極大。這就是文字的力量!

我們發現今天的社會本身就是善、惡爭戰的環境,不僅社會如此,人的內心也充滿一次又一次的靈魂衝突。隨著善與惡的掙扎,文字也刻劃出生命的痕跡。若是善用文字,我們將發現它是上帝給人最好的禮物,特別是聖經的文字更成為我們心靈的嗎哪,而文字更為我們留下親歷恩典的筆跡。因此,我常呼籲兄姊不要讓你的感動消失,在週報上留下我們的信仰與生活點滴,以文字來填滿人生。所以,我很鼓勵兄姊可以提筆寫下你的信仰與生活體驗,並將這些文章刊登在週報與全體會友分享。通過文字的表達將我們共同的信仰體驗,一點一滴的記載下來,寫成屬於自己教會的「使徒行傳」,而週報合訂本也成為教會的歷史文獻。

台北東門教會是一間「筆力」極強的教會,盧俊義牧師就曾說:「我一直相信週報是一間教會事工發展的得力助手。…越有活力的教會,它週報的內容必定越精彩…」。前景美浸信會施達雄牧師曾在「週報-教會的副牧師」一文中提到,週報就好像教會的「助理牧師」傳道人在週間無法探訪每位信徒,但卻可以藉著週報每天向信徒說話,所以週報之地位怎能不予重視。好好的使用週報,它是慕道友進入教會的第一個印象,是教會「精神」與「氣質」的化身。重視它,它可能成為你的副牧師!這是週報的最高價值,也是它的時代意義。

以文字填滿人生,在週報上筆耕,是一件很美的事。我們可以邀請具有「筆力」的兄姐投稿,他們可能有寫日記的習慣,喜歡讀書、思想的人,也可請團契、小組定期投稿聚會花絮、個人見證,也可選派「週報記者」,負責家庭、事工、活動等採訪。通過文字記錄信徒的生活趣聞、活動花絮,甚至也可連結社區鄰里消息,使週報不在只是單單教會內的事,而是使整個的社區每一個人都可以得到的訊息,也讓社區的人瞭解教會。十年後,當我們回顧來看時,這些填滿我們人生的文字,將會是我們親歷恩典的最佳見證。

2007年6月1日 星期五

甚麼才算靈命成熟?

甚麼才算靈命成熟?
黃春生牧師
有人問牧師說:「牧師,甚麼才算靈命成熟?」很多人對此有諸多不同詮釋。但我想可以從三的向度來談這個問題:

一、靈命就是關係

為何靈命就是關係?這裡的關係不是指「裙帶關係、政商關係…」,而是指與神的關係、與人的關係、與物的關係、與我的關係,簡述為「天、人、物、我」。我們的神是三一上帝,是關係中的神,是彼此相愛、彼此團契的神。換言之,一位靈命成熟的基督徒,他與神、與人、與物、與我的關係必定是和諧的,必定是充滿愛的。

1. 與神的關係:新的誡命說:「你要盡心、盡性、盡意、盡力愛主-你的上帝。」(可12:30)

2. 與人的關係:新的誡命說:「其次就是說:『要愛人如己。』再沒有比這兩條誡命更大的了。」(可12:31),甚至約翰一書4:12說「從來沒有人見過上帝,我們若彼此相愛,上帝就住在我們裡面,愛他的心在我們裡面得以完全了。」

3. 與物的關係:人要管理世界,使世界彰顯神的榮耀,「地和其中所充滿的,世界和住在其間的,都屬耶和華。」(詩24:1)若人犯罪,連帶的使世界、社會受到咒詛(創3:17-19)。

4. 與我的關係:保羅說:「豈不知你們的身子就是聖靈的殿嗎?這聖靈是從上帝而來,住在你們裡頭的;並且你們不是自己的人;因為你們是重價買來的。所以,要在你們的身子上榮耀上帝。」(林前 6:19-20)

二、靈命就是身心靈整全

靈命成熟就是指人的基本構造身、心、靈的整全。「身、心、靈」,或稱為「靈、魂、體」。

1. 身:乃是管理人肉體的部份。那是由身體的五個感官所構成的,藉此我們能與外界有溝通。而身體狀況也會受到心靈情況的影響「喜樂的心乃是良藥;憂傷的靈使骨枯乾。」(箴17:22)
2.心:是指一個人個性的來源—意即他的理性、感性、意志、行動,簡稱「知、情、意、行」。正如耶穌教導我們要「盡心、盡性、盡意、盡力愛主─你的上帝。」(可12:30),並要愛人如己,因為沒有生活上愛的行動,就是「信心若沒有行為就是死的。」(雅2:17)

3. 靈:靈乃是與靈性的範疇有關,上帝的聖靈即住在這當中。在靈的方面可分為三個部份—直覺、良心和與上帝的溝通。

「直覺」:先驗、直觀,是用來察覺事情,藉此我們可以感覺或分辨周圍的事物或環境。「良心」:靈性之門,它使我們能分辨是非,也藉此我們感到歉疚或有罪惡感。當一個人犯罪時,他的良心就會愈來愈不敏銳,如同被滾燙的烙鐵燙過一般,因而無法敏銳地回應上帝的靈。「良知」也是一道我們開啟通向上帝之靈的門。「與上帝溝通」:這一部份乃是用來與上帝分享靈性生活。這部份原是封閉的,直到人藉著救恩,跟上帝建立了關係,才被開啟。這關係及溝通是經由心靈和誠實來建立的。

三、靈命就像生命樹

聖經首尾二卷書都提到「生命樹」而基督徒得勝的生命正像生命樹一樣,「天使又指示我在城內街道當中一道生命水的河,明亮如水晶,從上帝和羔羊的寶座流出來。在河這邊與那邊有生命樹,結十二樣果子,每月都結果子;樹上的葉子乃為醫治萬民。」(啟22:1-2)確實,基督徒的「根」若浸泡在生命水的河必然按時結果實,就連散發出的生命葉,也必醫治他人。

一個基督徒的靈命如何衡量,我想就這三個向度而言,或許你可以衡量看看你的屬靈光譜如何?是否還有許多層面還需多加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