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12月15日 星期五

教會年曆與節期

教會年曆與節期
黃春生牧師

教會年曆(Church Year)就是教會的宗教節期年曆。教會年曆的淵源可以從猶太人的節期談起,猶太人的節期可分為安息節期,和年節二種。所有的節期以安息日最重要(出埃及記20:8),其次是每年應守的三大年節,逾越節、七七收穫節(又稱五旬節)、住棚節等(申命記16:1-17)。接著才是吹角節(利未記23:23-24; 民數記29:1)、贖罪日(民數記29:7-11)、普珥節(以斯拉記6:15; 以斯拉記9:28)、獻殿節(尼希米記12:27)等,此外還有安息年、五十禧年等。

猶太人通過遵守節期來記憶和重新思考上帝拯救選民的歷史,也重新和上帝「立約」決志。教會年曆節期的安排也具有此意義。基督教節期一般稱為是「教會曆」(Church calendar),從傳統初代教會就開始有了,最早甚至可以追溯到第四世紀。教會制定「教會曆」的神學基礎,就在於耶穌的「道成肉身」,因此也被稱為「基督年」(Christ year)。從字面上的意義我們就知道,它是根據耶穌基督一生的事蹟作為主體所制定的時間週期,從等待耶穌的降生開始做為教會曆的開始,接著耶穌的出生、受難、釘十字架,死而復活、升天與聖靈降臨等內容為教會年曆的節期。「教會曆」的實踐意義,就是為了讓基督徒能在日常生活中間,不斷回顧耶穌基督在世上的救贖工作,深化信仰與靈修的功能,並使得教會傳統得以延續。

教會年曆是以基督事件為中心,可分成二個週期(Cycle)、二個常年節期(Ordinary Time):

一、聖誕週期(Christmas Cycle)

包括待降節期、聖誕節期及主顯節。此週期強調我們預備並慶祝耶穌基督的來臨,因為上帝拯救的計畫已經在耶穌基督的身上實現。

1. 待降節期(Advent)、聖誕節(Christmas)

待降節期是聖誕節前的四個主日,這段時間對基督徒來說,是靈修、懺悔、等待和預備的節期。一方面以悔改的態度來反省自己的信仰生活是否合乎聖經的教導;另外一方面也懇求主耶穌重新誕生在我們的心中,使我們的靈命得到更新。聖誕節期是從12月25日至1月6日(主顯節),共12天。此節期中,教會一同慶祝耶穌基督道成肉身,並感謝祂帶來平安、喜樂和盼望。

2. 主顯節(Epiphany)

主顯節的時間推算是聖誕節後第十二日,即一月六日。有文獻記載的是從385年伯利恆及耶路撒冷教會開始慶祝。主顯節是紀念耶穌基督向世人(外邦人)顯現的節日,那日東方博士來到嬰兒耶穌的馬槽前獻上黃金、乳香、沒藥。一月六日隨後共有六個主日,強調在此期間,信徒要加倍奮發傳揚福音,促使基督的光普照世界。

主顯節的主要意義是紀念耶穌接受外邦人(東方博士)的敬拜,也紀念耶穌的受洗、成長、被上帝與聖靈充滿開始的傳道生涯,甚至相傳耶穌在迦拿第一次行神蹟也在此日。

二、第一常年節期

此常年節期(Ordinary Time)從1月7日起到大齋首日(Ash Wednesday, 聖灰日, 撒灰節)的前一日。主顯節後第一主日為「主受洗日」,到主顯節後第九主日「變貌主日」彰顯耶穌基督神聖的權柄。這段期間是紀念耶穌的幼年顯現、受洗和在迦拿婚宴上第一個神蹟。通過此節日,要使人明白耶穌是彌賽亞,是上帝所差的救贖者。祂本有上帝完全的形像,但是取了人的樣式,道成肉身展現出人性的完全,透過耶穌來恢復上帝創造人的形像。主顯節期就是要幫助信徒記得上帝的愛與恩典,思考耶穌所行的完美形像,使我們得以效法基督,讓我們裡面上帝的形像得以彰顯。

三、復活週期(Easter Cycle)

復活週期從「大齋首日」(Ash Wednesday)開始,包括四十日的大齋節期(Lent)和五十日的復活節期,這段節期紀念基督生平、受難、復活、升天,以及聖靈降臨日。

1. 大齋節期

此節期從「大齋首日」到復活節前夕為止,共四十六天,不含六個主日,則是四十天。

「大齋首日」又稱「撒灰節、聖灰日」,某些傳統教會在大齋首日會舉行禮拜,牧師將去年棕樹主日所留下來的棕樹枝燃燒後的灰燼,在參加禮拜者的額頭畫上十字架,提醒人的有限與死亡,並為罪憂傷、痛悔。從大齋首日到復活節前一日(墳墓日),這段時期又稱為大齋節期,在此期間教會的佈置也以象徵懺悔的紫色為主。

初代教會以來,信徒在這段時間必須潔淨、齋戒,以撒灰懺悔的態度等待受難週的來臨。這個傳統如今仍保留在東方正教(又稱希臘正教)裡,也見於羅馬天主教、聖公會、英國安立甘教會及少數基督教會裡面。

通過為期四十日之久的齋戒,一方面是體驗耶穌在曠野受魔鬼試探四十日的精神,一方面也是為了幫助信徒在受難週來臨前,過個警醒與悔改的生活。雖然,許多教會已經失去此傳統,但是我們各人仍應以懺悔的心志來面對受難週的到來。雖然今日長老教會不要求信徒守四十日的大齋節期,但是至少我們在受難週期間要以懺悔的心,來思考耶穌為人類的救贖所受的苦難。也因此,在受難週期間應該避免參加喜慶宴樂,也不要外出旅遊,一起和全世界的教會兄姊一起守節。

大齋節期第六主日就是棕樹主日(Palm Sunday),紀念耶穌基督應驗先知預言騎驢凱旋入耶路撒冷,沿途民眾高舉棕樹枝吶喊「和散那!奉主名來的王是應當稱頌的!」(馬太福音21:1-11; 馬可福音11:1-11; 路加福音19:28-44; 約翰福音12:12-19)。

從棕樹主日開始的受難週也稱為「聖週」(Holy Week)。這一週是基督在地面生活的最後一週,在受難週裡基督徒會紀念基督為人的罪受審、鞭打及被釘十字架而死。受難週的最後三天:禮拜四、禮拜五、禮拜六被認為最神聖莊嚴的日子。這個禮拜四又稱為「洗足日」(Maundy Thursday),是紀念耶穌與門徒共進晚餐(聖餐)為門徒洗腳,勉勵門徒要彼此相愛並且謙卑相互服務、關懷(約翰福音13:1-35)。普世教會常在此晚舉行「聖餐禮拜」或加上「洗足」的儀式,重新思考藉著基督人得以和上帝復和的恩典,並且悔改來到上帝面前領受聖餐;並學習相互接納彼此服事的精神。也有教會會舉行通宵祈禱,或在聖餐後就禁食祈禱到禮拜六止。

禮拜五是耶穌被釘十字架的日子,又稱為「受難日」,英文稱為「Good Friday」是依據耶穌在死前說了最後一句話:「成了」而來。受難日是紀念主耶穌被釘十字架,以無罪代替有罪來滿足上帝的義,使人的罪得以被赦免的日子。因此教會常在禮拜五下午三點舉行「受難日特別禮拜」,以被釘十字架的基督,或十架七言為信息講道。近來由於工商社會的變遷,有愈來愈多的教會將受難日特別禮拜改在晚間舉行。

禮拜六即「復活節前夕」稱為「神聖禮拜六」(Holy Saturday)或「墳墓日」,是大齋節最後一日,紀念耶穌的安葬,依據猶太的規矩在預備日前為耶穌包裹沒藥和沉香(馬太福音27:57-66; 路加福音23:50-56; 約翰福音19:38-42)。而這段期間門徒聚集一處,所以在復活節清早,發現耶穌復活的婦女就跑去門徒的聚集處報此信息(路加福音24:8-10)。因此在復活節前夕,也有教會會舉行「復活主日守夜禮拜」,來紀念救主耶穌基督的復活。

2. 復活節期

此節期從復活主日開始到聖靈降臨日止,共五十日。

復活節(Easter Day)是教會年曆的中心,作為紀念基督的復活,而復活是基督教會的信仰根基(哥林多前書15:14下)。按照主耶穌所說,祂被釘死之後第三天將復活。

從復活節開始起五十日,共有七個主日,慶祝耶穌基督死裡復活,感謝祂為人類帶來喜樂與盼望。在復活節後第四十日為升天日(Ascension Day),根據使徒行傳1:3的記載,耶穌復活之後曾經向門徒和眾人顯現,並傳講上帝國的事,約有四十天之久,因此教會傳統上就將復活節後第四十天的星期四當成升天日。這日也是為了紀念耶穌復活後回到天父上帝的右邊,在神學上表達出救恩的完成,即道成肉身、由童女降生、被釘死在十字架、復活、升天等救贖工作。而從復活到升天之間有四十天的顯現,也再次驗證「主已復活,祂實實在在的復活了!」這句話。

從升天日到聖靈降臨節前夕(Whitsun Eve)的十天期間則稱為升天節(Ascensiontide)。根據使徒行傳1:14-15的記載,在這段期間使徒和眾人約有120名都同心合意地恆切祈禱,其中並有使徒的講道。因此,教會傳統上會在此期間舉行祈禱、禮拜等聚會,以等待聖靈的降臨。因為主耶穌升天時,他曾應許要再來臨,並且命令門徒奉他的名向世人傳揚悔改與赦罪的福音,並且等候從上面來的能力(聖靈的能力)。(路加福音24:45-53)

聖靈降臨節(Pentecost Day)在教會歷史上很早就被紀念的一個重要節日。第一次的聖靈降臨是在五旬節那一天(使徒行傳2:1-4);五旬節是指逾越節後的第五十日,這一日是猶太人三大節日之一的七七收穫節(逾越節、七七收穫節、住棚節,參考申命記17:16-17),因為是逾越節的次日算起七個禮拜,又逢猶太人收割大麥的日子,因此稱為「七七節收穫節」(民數記28:26-31)。這是可說是猶太人住入迦南地之後,開始步入農耕生活,為慶祝農作物收割的感恩節日(出埃及記34:22)。他們要把收成的穀物拿一捆給祭司,在安息日的隔日(也就是第五十天)將之獻給上帝(利未記23:15-22)。

在耶穌基督時代的猶太人已經很少守這個猶太人的感恩節,他們已將這日用來紀念「頒布律法日」,認為這一日是摩西在西奈山得到上帝的律法,因此這一天反而成為紀念摩西頒布上帝的律法,更勝過於紀念收穫節。初代教會的基督徒在五旬節時得到聖靈的充滿,而勇敢向人傳福音,成為教會建立的肇始。聖靈的降臨是上帝差聖靈與信徒同在的日子,更是證明復活的主應許的日子。

四、第二常年節期

此週期從聖靈降臨日隔天開始到待降節第一主日的前一日,又稱為「教會的節期」(The Time of the Church),因為聖靈的降臨使得教會得以建立並充滿能力。

此週期有時長達29週,因此有教會將其分成兩半,在八月中之前的夏季段又稱為「聖靈降臨後節期」,進入秋季則為「聖國節期」或「三一節期」。其中聖靈降臨後節期以紅色為代表色,象徵聖靈的火燄,與信徒見證的熱血。

此週期長達29個主日,或稱聖國節期(又稱三一節期)。這段時期強調三一上帝建立教會,使萬國萬民成為天國的子民。

1. 三一主日

三一主日(Trinity Sunday)是聖靈降臨後第一個主日,也是此常年節期的第一主日。在教會歷史中,早在第九世紀就有人將教會獻給三一上帝,第十世紀的教會禮拜禮文中也有出現,到了第十一世紀時,已有許多教會紀念「三一主日」。直到1334年由羅馬大公教會教宗約翰二十世所批准設立,宗教改革後,各基督教派也相繼紀念。此節日的設立更是為了教育信徒認識聖父、聖子、聖靈之三一上帝。

在三一主日中常吟唱的聖詩有「聖哉,聖哉,聖哉」(聖詩51首),「榮光歸於聖父上帝」(聖詩52首),「全能獨一的王」(聖詩53首),「同心讚美天父」(聖詩54首),「我信全能上帝」(聖詩55首)等名曲。

此節期中,重要的節日是10月31日前的主日「宗教改革紀念主日」(Reformation Sunday)。15、16世紀初的羅馬教會領袖,不准百姓讀經,而將聖經隨意解釋,並對信徒收稅,教導信徒以金錢換取「救贖」,而神職人員因此壓榨、欺騙得來的財富極多也很普遍。直到1517年10月31日,馬丁路德牧師(當時是羅馬教會的神父)在德國威登堡大學禮拜堂門口,公開揭示了95條對教廷的抗議文,公開指責贖罪卷的錯誤,教宗無誤的謬論,以及牧職主義的腐敗等,於是掀起全歐洲的宗教改革聲浪。

差不多同時瑞士有慈運理、加爾文等起來領導改革運動與羅馬天主教對抗。當時改教家提出五個唯獨的基本神學思想來和羅馬教廷抗衡,這五個「唯獨」(Five Onlies)就是:(sola或solo就是拉丁文的「唯獨」)。
1.唯獨聖經(Sola Scriptura):上帝的話語是我們生活和實踐上的唯一神聖權威。中世紀教廷採愚民政策,信徒無法讀聖經,只能服從教士腐敗的權柄,因此改革必須以上帝的話來進行,讓每個人都可以親自領受上帝的啟示。
2.唯獨恩典(Sola Gratia):我們只能靠上帝的恩典得救,而非靠自己的行為。
3.唯獨信心(Sola Fide):我們只能靠信心得救,而非靠自己的行為、金錢、功德來得救。
4.唯獨基督(Solo Christo):我們只能靠基督和祂的善工得救。
5.唯獨榮耀/唯獨榮耀上帝(Soli Deo Gloria):我們所信、所作的一切,都只是為了榮耀上帝。基督徒是「萬民皆祭司」,是人和上帝之間沒有其他橋樑,只有被釘十字架的基督才是唯一的中保,每位信徒都可以藉著基督和上帝交通;而牧職者被託付的責任僅是牧養羊群和教誨信徒,此種職分是信徒不可替代的。
五個「唯獨」的信念,很明確地把上帝當成上帝,人不再僭越上帝的善工與榮耀,人真的謙卑在上帝的面前,讓聖靈來帶領教會更新人的生命。改革家也以這五個「唯獨」信念作為基督徒日常行為的準則,並教導信徒牢記並且加以遵守。

大多數的改革宗教派(包括清教徒-長老教會)都會紀念此日,並以該週主日為宗教改革紀念主日。通過此紀念主日再次提醒我們,上帝是時刻在繼續創造與更新的上帝,教會也應該時刻通過上帝的話,藉著聖靈的大能繼續改革與更新。

2. 聖徒日

11月1日聖徒日(All Saints’ Day, 萬聖節)是為了紀念為信仰犧牲的殉道者,在西方有的教會在10月31日晚開始參加禮拜,緬懷過去一年間蒙主恩召的忠實信徒。

二千年前愛爾蘭Celts人在11月1日慶祝新年除舊佈新,這天剛好是豐收的夏天結束,進入漫長又黑暗的冬日開始,新年前一天晚上10月31日Celts人的祭司在這一晚會舉行驅鬼儀式,期待在來年能有好的開始,並能度過漫長寒冬。後來Celts人信奉基督之後,為轉化異教風俗,於是教宗Pope Boniface IV在609(or 610)年5月13日將11月1日訂為All Saints' Day以紀念聖人與殉道者,又稱為All-hallows或All-hallowmas(中世紀英文Alholowmesse意指 All Saints' Day)。10月31日All Hallows Eve(萬聖節前夕)通常也會舉行歷代聖徒追思祈禱。但隨著商業文化的帶動,10月31日的「萬聖節」(Halloween)反倒成為「西洋鬼節」,而失去紀念殉道者的意涵。
※參考維基百科:All Saints

3. 基督君王主日

「基督君王主日」(Christ the King Sunday)是萬國節期或三一節期的最後一個主日。通過此主日強調基督終末做王,以及教會存在世界的意義與重要性。整個三一節期要紀念主耶穌的復活、升天、得勝、稱王,祂的主權掌管全宇宙。因為「上帝使萬物都屈服在基督腳下」(林前15:27)其最終的目的也是歸於「好像上帝在萬物之上統御一切」(林前15:28)。換言之,基督做王直到祂再臨,並帶領世人邁進上帝國的成熟與實現。

附錄:2023 教會禮儀色(Liturgical Colo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