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3月24日 星期一

認識《尼西亞信經》

認識《尼西亞信經》
黃春生
主日禮拜我們有時會採用《尼西亞信經》來告白我們的信仰,很多人對此信經很陌生,但這信經卻是我們很重要的信仰撮要。在細說《尼西亞信經》之前,我們先來認識什麼是「信經」(Creeds)。信經一詞來自拉丁文credo「我相信」,是教會具權柄的信仰文件,言簡意賅地把教會所信的條列出來,成為信仰的總綱。

不僅新約時代有信經,就連舊約時代也有。猶太教無論是在聖經時代或後聖經時代,均以信經形式來宣認耶和華是絕對的一致性和獨特性。申命記六章四節「以色列人哪,你們要留心聽!上主是我們的上帝;唯有他是上主。」這就是猶太人最早的信經之一。

早期教會信條(symbols,亦即信經)也是從新約找出具信經形式與內容的經文而寫成的。例如「耶穌是主」(羅10:9;林前12:3)對早期信徒來說,就等於承認耶穌基督與耶和華上帝是等同的。「我信耶穌基督是上帝的兒子」(徒8:37),正是早期教會洗禮用的信經。其他新約信經經文,包括肯定基督的道成肉身、受死和復活(羅1:3-4;林前15:3-4;約壹4:2)。腓立比書著名的「基督之詩」(腓2:6-11),很可能是一首詩歌,在洗禮時吟唱;林前8:6則肯定上帝的一致性,即聖父與聖子同尊。最後,我們在聖經也可看出三位一體的信經最初文體(太28:19;林後13:14),成為後來三位一體教義及信經的準則。

教父時期,有許多護教士(Apologists)寫了許多基督教信仰精要的作品,學者稱之為「古羅馬信經」(Old Roman Creed,約於二世紀中葉寫成)。其中則是把三位一體的文體形式擴充後,用於洗禮的信經︰「我信上帝、全能的父,並耶穌基督、祂的兒子、我們的主,我信聖靈、聖教會和肉身復活。」在許多教父愛任紐(Irenaeus)、亞歷山太的革利免(Clement of Alexandria)、特土良(Tertullian)和希坡律陀(Hippolytus)等人的作品,都可以找到「信仰準則」(rule of faith)或「傳統」,作為接受信仰教導的信徒所預備的。

第四至五世紀時期,教會致力闡釋正統信仰,辯論重要的神學思想,包括聖父、聖子、聖靈的本質。因此,325年全體教會代表集結在小亞細亞的尼西亞召開大公會議,釐定信經的形式,稍後成為《尼西亞信經》。《尼西亞信經》中論到基督一段,強調「獨生」、「在萬世以前」、「出於神而為神」等,主要是對抗亞流異端;論聖靈一段,是對抗馬其頓派異端的錯誤。這次會議中,亞流被逐出教會。事實上,大多數的大公會議的召開,都是為了對付異端思潮。

近代基督新教大多接受《使徒信經》,和頭四個會議所決定的,因為它們與聖經的教導吻合(即尼西亞會議、第一次君士坦丁堡會議、以弗所會議和迦克墩會議),承認它們是信仰與生活唯一的準則。馬丁路德(Martin Luther)對使徒信經的評語是︰「我們不可能把基督教真理說得更簡短清楚了。」(LW 37, p. 360)加爾文(John Calvin)對大公會議定下的信經則說︰「我從心底尊敬它們,並且對所有這些信經都是同樣的尊重。」(《基督教要義》IV.ix.1,謝秉德譯,文藝,1995)總之,基督教會對《使徒信經》及經過大公會議告白的四項信經非常重視,認為它們能忠實地反映出聖經的教訓。



《尼西亞信經》(華語版)
我們信獨一全能的父上帝,創造天地,一切可見不可見萬物的主。
我們信獨一的主耶穌基督,上帝的獨生子。
        祂在一切的世代以前從天父而生,
        從上帝出的上帝,
        從光出的光,
        從真神出的真神,
        是生的,不是受造的,與父同質同體。
        萬物由祂來創造,
        祂為了我們人和為了我們的拯救,
        從天降臨,由聖靈藉童貞女馬利亞出生為人。
        在本丟彼拉多任內為了我們釘十字架,受難,埋葬,
        按聖經的記載第三日復活,升天,
        現在坐在父的右邊。
        祂要在榮耀中再臨來審判活人與死人。
        祂的國無窮無盡。
我們信賞賜生命的主聖靈,從父與子出,
與父子同受敬拜,同享榮耀,祂曾託先知講話。
我們信一個、聖、公同、使徒的教會。
我們告白一個能夠赦罪的洗禮,
我們期望死人復活,來世的生命。阿們。

2003年3月22日 星期六

教會的母胎-神學院

教會的母胎-神學院
黃春生(2003/3/22)

日前中會和北部大會銓派我擔任台灣神學院的董事,有很多人關心我,希望我不要「淌這淌混水」。但信仰認知告訴我,神學院是將來教會的「母胎」,若不關心今日的神學院,則勢必影響明日教會的體質。我既然已經被推上台面,我不能獨善其身,我將之視為上帝的呼召。為了這所-以上帝之名所設立的神學院,也為了將來的教會光景,我謙卑地倚靠上帝。

近二個月以來,我們多少也聽聞台灣神學院有六位老師集體辭職的事件。由於我不清楚事件的始末,因此遲遲不談此事,而希望有關單位,如神學院董事會等能夠早日釐清事件,好還當事者一個公義。神學院或是各教會機構,甚至其他教派內也曾發生不同的內部爭議,這些事不是我們旁人所能深入瞭解的,但我深信上帝均會作主,解決祂子民的糾紛。

約十五年前,台南神學院也發生內部糾紛,內部意見紛歧主要是因為「神學路線」之爭,此事在南神老師之間分成二派,不贊同另外一派的神學路線者就紛紛求去,頓時之間神學院的學生無心讀書,也沒有好的師資來教導學生。就有南神畢業的牧師向我分享,「那時畢業的傳道者有些都怪怪的」,我不知他到語意為何,但從言談中可能是指影響牧師之間的團隊合作的氣氛和意願。
而我自己則是認為「神學院是教會的母胎」,今日神學院的光景,將會反映在十年、二十年後的教會。因此我也擔心台神這次的事件會影響學生和未來的教會。還好,我向學校老師詢問之下,得知學生很快的平復作息和學習,據副院長薛伯讚牧師的說明,主要是因為近幾年來「靈性形成小組」發揮靈性穩定的作用,而教導靈修神學的宣教師馬約翰牧師也協助學生不少。雖然如此,我想學生的學習精神多少也會受到影響。

就我的觀察,台神此事件也有「路線」之爭的問題,但主要是在制度面,而非神學面。早在多年以前「大學部升格為研究所」、「大學部存廢」的問題就成為台神的公共議題,後來教育系廢掉,剩下教社系和音樂系。教社系畢業生得以報考「社工師」的時限僅剩三年,如今入學的學生沒有「出入」,進來神學院唸書只會耽誤學生的時間,那麼還有存在的必要嗎?而音樂系去年僅招生到二位學生,又加上專任師資不足,說實在是在耽誤學生。況且今天大學院校的升學率幾乎達100%,神學院有需要再將「教學資源」分散嗎?而長期忽視「師資培育」的迫切性嗎?

此次,我被中會、大會銓衡擔任台灣神學院董事。早在校友會選舉時,我就無意擔任,而將選票選給其他同工,但誰會想到在春季中會時,我被眾教會的牧師和代議長老選為中會的「中委」。之後被中委會視為妥當銓衡擔任台灣神學院董事。對於職位我不為自己求甚麼,不然我就不會離開外商公司順服上帝的呼召就讀神學。雖然曾無意擔任,但如今卻被選出,我想其中有上帝的旨意。因為事後我發現,在新任董事會成員裡,我對神學院「路線」之爭有相當程度的瞭解,因此能為神學院貢獻一份心力。且「神學院是教會的母胎」,我的投入更是為將來的教會貢獻。

因此我相當清楚我要做的事,協助建立「制度」,確立「路線」。甚至,也必須為神學院成立「師資培育基金」,以公費支持所栽培的老師。對此,我認為馬偕醫院必須秉持「醫療、傳道」的使命,在「馬偕醫院基金會」的運作下予以支持馬偕牧師所創立的神學院,特別是作為「師資培育基金」。

而神學院納入教育部大學教育的體系,也是台神公共議題之一。過去就曾有老師主張走輔仁大學的模式,將神學院納入大學裡,因此就有將真理大學、馬偕醫學院、台灣神學院結合成為「馬偕大學(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北部大學)」(暫稱)的建議聲。而神學院的老師就可專心從事教學和研究,而職員也能夠享有大學的合理待遇。這一部份台南神學院早開始規劃,以利與台灣基督長老教會長榮大學結合。

我很感謝關心我和此事的所有人,在信仰的良知下,我也要讓大家清楚知道關心神學院不是「淌這淌混水」,因為這攸關明日教會的光景。希望大家為我也為神學院代禱,祈求上帝帶領。阿們。

2003年3月2日 星期日

用上帝的話來起造教會

用上帝的話來起造教會
黃春生
今年我受派擔任北區大專事工委員會主委,這委員會是七星中會和台北中會對於大專福音工作的聯合事工,屬下有數位牧者擔任專職的工作者,在各大專院校帶領團契和建立校園福音據點。擔任起此工作也負責管理和目標的制訂,這是我近日常在思考的問題,如何根據聖經來「管理」。

大專事工委員會的組成有一段淵源。一九七○年七月,有四位神學院的學生,為了要帶大專學生能夠用聖經上帝的話語來參與推動長老教會的改革運動,推出「大專聖經神學研究班」。幸好有「神研班」的推動,幫助長老教會渡過了七○和八○年代政治迫害,以及台灣社會大變遷的時期。也因為有「神研班」的努力,使咱長老教會總會年會在一九七七年通過,將原先併入在教育事工委員會中的青年、大專小組分出來,成立事工委員會。最為可貴的乃是當時的青年喊出「五元運動」,用以支持青年事工幹事的人事費用,甚至是後來完成「謝緯青年營地」重建的異象。如今受派擔任主委,也提醒我必須持續這項「用上帝的話來起造教會」的使命。

這項使命可說是接續基督的工作。若翻開福音書來看,我們會發現耶穌是一位「激進」的改革運動者。他在改革運動中最大的著力點,就是他對聖經(舊約)相當熟悉,並且最特別的地方,是他會用很淺顯的話語或比喻來解釋天國的信息,讓一般民眾聽得懂內容和和意義。因此,無論是在會堂,或在戶外的講論、教導,都會引起民眾們很大的驚奇,因為他的教導滿有權威,和一般經學教師不同。(馬可福音一:22)

改革的基礎在於以聖經為依據,耶穌如此,中世紀的宗教改革亦是如此。宗教改革時代的馬丁路德,他最大的成就,就是他對聖經很熟悉,而且是有能力翻譯聖經,也因為他翻譯聖經,才促成後來改革運動蔓延整個歐洲大陸。他時常用聖經進行信仰上的反省,進而突破了當時教會最大的傳統束縛--「教皇無謬論」。他之所以能夠將當時教會的弊病提出,且向當時的教會權威當局-羅馬教廷-提出質疑,乃是因為他對聖經的研究、看法很深得人心。他把當時教會看成最為重要,且不可存有懷疑的「教皇權威」,帶回到「聖經乃是教會最高的權威」。而咱長老教會的創始者約翰‧加爾文在投入宗教改革運動的時候,就是以「教會就是建立在聖經上帝的話語基礎上」作為他推動改革的指標。在他的看法裡:一間教會存在的最大使命,就是要傳揚聖經上帝的話語。否則,它存在的意義就失去了。

就像耶穌的改革運動一樣,聖經永遠是改革的依據。中世紀的改革如此,台灣基督徒學生運動也是如此。同樣,教會要進步就必須不斷以聖經來起造教會,因此,我認為:一間教會之所以會發生糾紛、分裂,原因就是該教會已經沒有好好研讀聖經上帝的話語所致。如果傳道者真的用心在教導信徒們認識聖經,而信徒們都懂得研讀聖經,明白聖經教訓的意義,糾紛就應該不會發生。因為「聖經親像面鏡,照咱心裡錯誤」(聖詩183首)。知道自己錯誤的人,就會知道反省。有反省的人,不會製造糾紛,只會承認自己的罪過。很多人喜歡用商場的方式來進行「改革」教會,也有人喜歡用現代企業界最喜歡的「管理」方式,來改變教會舊有的型態,甚至迷信企業管理化的教會可以使教會復興,對此我並不認同。因為,我本身曾在外商企業服務過,也受過許多管理訓練,但這些方法的目的講求的是經濟利益,是資方和勞方的關係,說白一點就是建立在「薪資」的關係,而不是建立在「甘心樂意的奉獻」上。有的教會將牧師視為「薪資」的夥伴,那麼如何建立起「甘心樂意」的夥伴呢?

其實聖經也有管理方法,當我們往企業界找方法之際,為何不從聖經找方法呢?當我們要診斷教會的情況時,為何親賴企業方法,而忽視聖經對教會的診斷呢?要記住,耶穌和宗教改革都是以聖經作基礎在進行「改革」,今天的教會要改革必須回歸聖經。

許多人有一種觀念,認為「今天的教會若是不跟著時代走,很快就會被淘汰。」這句話不正確。坦白說,今天的基督教會更應該努力用聖經的教訓,來改造今天的社會才對!讓基督教會因為聖經的緣故,在這紛亂不安的世代中,如同一盞明亮的燈光般照亮出來。而要達到這個境界並不是不可能,也不是空有理想,這是確確實實可以達到的,其途徑就是帶領大家回到聖經裡來,用上帝的話來起造教會。同樣地,我今天受派擔任大專事工委員會主委也必須有如此的信念,用聖經的話來起造和管理。

我認為教會乃是信仰團體,有別於一般企業或事業機構。基督教會是信仰團契,她的生存依據就是在聖經,因此,要改革教會的弊病最基本的方法,乃是讓所有的信徒都喜愛查考聖經,接受操練成為門徒。如果沒有這個認識,儘管用最先進的企業管理方式,恐怕到頭來只會把教會弄成越像商場或一般社團,講究利益關係遠比講求分享生命的信仰更甚,如此教會就徹底失去她的本質和意義了。

聖經是上帝的話,上帝自己會從聖經中與我們對話,也會通過真理的聖靈幫助我們更認識真理(約16:13)。只要我們用心去思考、研讀,上帝會從聖經中啟示我們該走的路、應該有的生活態度,以及該抉擇的方向。我的看法是:除非今天的基督教會已經很完美,否則牧師就應該鼓勵信徒踴躍研讀聖經,幫助信徒明白聖經,喜歡研讀聖經,甚至受操練成為基督的門徒。若如此,我相信教會的體質必會改變,教會必定成長。

2003/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