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10月8日 星期二

集體論斷的社會現象

集體論斷的社會現象--談李慶安的舔耳案
黃春生(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牧師) 

最近我們社會流行一種特別的現象,就是集體臆測論斷。就拿「舔耳案」來說,幾乎是人人有話說,個個有定見,而且斬釘截鐵,毫不留情。也有某些不入流的媒體還找來「專家」加油添醋,甚至借算命來斷定「涂」印堂發黑必定丟官。媒體自律講了好幾年,卻是愈講素質愈低落。在媒體的推波助瀾下,八卦、未經求證的事居然登上頭條,並淹沒與人民息息相關的「全民健保」大法官解釋文之新聞。一經炒作,即變成未審先判的全民論斷運動。

俄國大文豪托爾斯泰寫過一篇故事:有兩個小孩是鄰居,一日在屋前的池塘玩水,你潑我,我潑你,潑到後來潑急了,就打了起來。兩家父母聞聲出來,各人都只聽到自己孩子的哭訴,結果不是阻止反成幫凶,大人小孩打成一團。不久,鄰舍也出來了,更分不清楚青紅皂白,各憑所聽到的二、三手訊息,就加入戰團,整條街上的人都打了起來;而原來吵架的孩子卻早已和好,又玩在一塊。

這個荒謬的故事,竟在我們生活的真實世界中上演。當我們在嘲笑故事中這些無知的大人時,我們會赫然發現,被嘲笑的對象正是自己。

聖經告訴我們,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之一是,我們喜歡論斷別人。耶穌教導門徒「不要論斷人」,不是要人是非不分,而是要指出人常常會以一種自私的、不憐憫的心態,去挑剔別人的短處。更精確地說,論斷就是「自以為是地宣判他人罪狀」。此次「舔耳案」就是一個活生生的教材,我想李慶安委員也必從中學到反省的功課,而整件事情尚待司法調查,無須我們先入為主的「宣判」。

論斷別人常起因於「自以為是」的無知。對事件的無知,對別人無知,甚至對自己也無知,但卻以為能瞭解事情的真相,而常常是根據自己的偏見、意識型態和一些無理的反應。耶穌對此曾描述說,一個眼中有樑木的人,卻想要除去別人眼中的刺(見路加福音六章41-42節),這樣的人,如何能公正地評判別人呢?更何況立委的專業不在於「檢察」,而媒體的專業也不是「未審先判」。

然而,要除去論斷別人的態度,首先要誠實地面對自己。耶穌稱那些看不見自己眼中有樑木,卻只看見別人眼中有刺的人,是假冒偽善的人,是不能面對自己缺失的人,所以常常要藉由專注在別人的失敗上,甚至要傳揚別人的失敗,來肯定自己的價值。

「撒謊的舌頭瞬息即逝;誠實的嘴唇永垂不朽。」(箴言12:19)當我們誠實面對自己,就不敢臆測和論斷,因為我們發現,自己並沒有比別人更高尚良善。耶穌曾處理過一件犯淫亂罪的案子,當耶穌對那些一心想看好戲、個個準備當審判官的人說:「你們當中誰沒有犯過罪,誰就先拿石頭打她。」結果在一片靜默中,從老到小,一個一個羞愧地走掉了,誰也不敢再自以為是地定她的罪(見約翰福音8:1-9)。當發現「此屠非彼涂」之後,我看到李慶安道歉了,但是其他狒狒揚揚的立委和媒體卻少見任何的悔意和羞愧,如此絕非社會之福。

耶穌不但要我們誠實面對自己,還進一步教導我們要有積極的憐憫心。耶穌完全赦免了那犯淫亂的婦人,耶穌並不是縱容罪行,但他深深知道,浪子若要回頭,罪人若要歸正,所需要的不是更嚴厲的定罪,而是更多的憐憫與寬恕。期待在「舔耳案」之後,我們的社會不再有全民論斷運動,而是誠實地面對自己,省察自己的不完全,不再臆測論斷。